金永才 陳舒靜
一、案例背景
當前,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啟動,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轉變。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其中有一條指導思想是“優方法”。“優方法”首要陣地是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優化模式要以教師創造性地教為主導,以學生探索性地學為主體,以發展為主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成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要千方百計地為全體學生提供觀察、操作、試驗以及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等有效的參與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案例描述
學案式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主體性的教學活動,它盡可能縮減教師的講授時間而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討論和相互質疑,筆者在實踐中大致采用了兩種具體的操作。
講述式教學模式適用于教學難度較大的,或較難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條件下,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學生自學中的疑點進行精講點撥。
流程圖如下:
■
比如,必修2“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一節的內容不僅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如果完全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難度大,結果往往會使學生陷入“學習時都懂,學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之中。只有通過學案的引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進行相關的知識儲備,帶著問題,帶著探求的欲望,聽教師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述,讓學生有恍然大悟之覺、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感悟,而教師的講述只在畫龍點睛之處,運用好教材中的問題串,以利于將問題步步深入,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推進。例如,轉錄過程以“為什么RNA適于做DNA的信使呢?”和“DNA的遺傳信息是怎么傳給mRNA的?”等問句串聯起來;翻譯過程以“堿基與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怎么樣的?”和“游離的氨基酸是怎樣運送到合成蛋白質的‘生產線上的呢?”等問題引導,營造出探求、推理和發現的科學研究氛圍,誘導學生積極應答,參與討論。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現學習的成功,使其對學習的信心得到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得到加強,對學習知識的印象也得到了加深。
三、“學案式”教學的反思
教學實踐表明,學案式教學有效克服了舊模式中學習的機械性和盲目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學習技巧,培養了科學思維能力。但在運用“學案式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問題的有效性
學案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的教學,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提問題,立足于通過問題表達自我。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礙,這就要求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應根據學生的潛在水平和表現水平之間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問題,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追求問題的多而雜、參與人數的廣泛而脫離實際,則容易演變成走過場,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在學案式教學中,問題的設計,不應只注重問題的數量,更應注重問題的質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生物學習中去。
2.合理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
課堂教學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的,時間的有限性使得教師必須考慮如何組織高效的學習活動。在學案式課堂教學中,要讓各小組對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同時,也要明確各過程是有時間限制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的各過程之中,而且也可以讓那部分表達能力強、思維較開闊的學生得到更好的訓練,還為表達能力差、思維遲緩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和學習的機會。參與探究和討論的時間如果沒有明確限制,容易形成一部分學生的一言堂,而使另一部分學生失去參與機會。
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生物學案式教學,打破了以往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了以學案為載體,實施對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指導的新模式,將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橋”,充分體現教與學的統一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朱慕菊.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1.
[2]朱東躍.高中生物新課程中案例研究學習模式初探.中學生物教學,2007(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第三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