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得安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很低,當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獨立面對學習、自主審題時會出現許多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應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如何才能使低年級學生做到正確、有效地審題,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動口、動手,抓關鍵
所謂的“動口、動手”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審題時把題慢慢地讀出聲并且用手中的筆把關鍵的字、詞、句勾畫出來,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審題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并且理解能力弱,出聲的讀題并且動筆勾畫可以不丟掉題目中的一詞一句,特別是題目中一些關鍵的字、詞、句。這樣才能準確地弄清題意,不出現漏題、對題理解錯誤的現象。例如:劃去括號中不正確的讀音。山崗(gǎng gǎng)質量(zhì zhì)此類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讀題的仔細程度。有的學生不仔細地讀題就會忽略了題目中關鍵字“不”,而選擇了正確的讀音,導致失分。可見,認真仔細讀題是審題中關鍵的一步。
二、邊讀邊畫,變抽象為形象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問題很抽象,不容易低年級學生去理解,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畫草圖,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講,畫草圖變抽象生硬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圖畫,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例如:把一根木頭鋸成4段,每鋸一段需要3分鐘,鋸完這段木頭一共需要幾分鐘?在教學這類練習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畫個簡易的草圖,這樣一來,能很容易幫助學生理解鋸成6段需要鋸5次這樣的事實。
三、細心檢查,反復推敲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認真檢查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往往不愿意檢查,即使在做完題后還有大把的時間,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引導學生去認真仔細的檢查,使學生認識到檢查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檢查包括是否有丟題的現象,是否有數字抄錯的現象等等。
總之,低年級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除了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檢查之外,更應讓學生自身不斷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使自己成長起來,掌握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受用終生。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新源鎮中心小學)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