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翠蓮
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對小學數學是否需要課前預習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不需要課前預習,因為上課時教師都要講的,事先預習了學生會不認真聽講。甚至有個別預習了的學生喜歡“插嘴”,影響教師上課;另一種觀點認為需要課前預習,其理由是預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提高聽課的效率。那么究竟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否需要讓學生課前預習呢?筆者認為小學數學的學習是有必要讓學生課前預習的,但也未必每個教學內容都得讓學生課前預習。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預習的解釋是:學生事先自學將要講授的功課。那為什么小學數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學我們的數學課本呢?我們先得從新課標實驗教材說起。第一,現行教材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一方面注重與日常生活、現實空間聯系,設計了許多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有數學價值的情境;另一方面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即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等。這樣的編排體系有利于學生自我學習。如:在三年級第一次學習小數時,教材通過創設“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等購物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學習小數加減法的初步知識。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題材的選取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搭建新舊知識間的橋梁,找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第二,現行教材的編排體系注重開放性、彈性化。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新知識往往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學。
是否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讓學生課前預習呢?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概念課、計算課、公式的應用、解決問題、整理和復習等內容的教學適合讓學生預習。學生通過閱讀即將要學習的內容,知道要講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采取什么方法,重點關鍵在哪里,從整體上了解新的數學知識。并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概念、結論,畫一畫、圈一圈,還可通過擺一擺、剪一剪等方式來加深理解。寫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與問題,最后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便掌握聽課的主動權。
由于課前有了獨立學習的嘗試,對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把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就等于自己學會搭建知識的橋梁,同時能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而更深層次地獲得數學學習技能。
怎樣才能避免預習了課堂學生會不聽講呢?筆者認為關鍵在做好預習與授課的銜接,找準知識的銜接點,學生學習的難點、盲點。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所以對于預習了的課堂,教師不妨讓學生擔當主講,學生講得明白的教師就聽,學生講不明白的教師可安排討論,學生討論不清楚的教師再進行點撥。講學生之所需,問學生之所疑,用最少的話講最本質的東西,學生自然就不會不聽講了。這樣我們的課堂也就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總之,適宜的預習,不僅能呵護好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還能提高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率,它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研究怎么學,還有利于促進教師研究怎么教。
(作者單位 湖北省興山縣昭君小學)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