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宏
摘 要:作文一直是困擾學生的難題,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講,作文要么寫成空洞式的流水賬,要么不知如何下筆。如何幫學生解決作文難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一是利用教材,二是采用開放式的教學,豐富寫作素材,愛上作文。以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例,從用好課本教材,讀好優秀書刊,走向自然世界三個方面,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體會。
關鍵詞:開放式教學;課本;教學實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和寫話經驗,但在靈活運用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還是有些困難。本文就從日常教學的幾個實例談起,分析開放式教學對小學生作文學習的益處,具體如下。
一、課本是最好的作文教材
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無論是文章內容,還是遣詞造句無不是精華。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理解、誦讀等方式來提高作文水平。
如在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有一篇名叫《翠鳥》的文章,這篇文章從20世紀八十年代時期就是小學課本中的經典范文,通過翠鳥身形特征、活動特點以及捕魚時的動作,使整篇文章變得十分生動鮮活,也是我們學習觀察習作時需要好好學習的文章,通過這篇文章,學生學習了作者觀察的要點和方法,是作文成功的要點。
二、廣讀報刊是作文積累的基礎
要想在作文上取得好的成績,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多寫,積累經驗。我們也從一些愛作文的同學身上看得出來,他們喜歡寫作文,作文寫得好,與他們廣泛的讀書愛好是分不開的。
如,《語文報》《小學生作文》等等一系列的報刊,可讓學生的作文思路慢慢變得清晰起來。在學習完第二單元的《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兩篇寓言后,試著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尋找的方式,找來更多的寓言故事,請他們講一講,這樣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內容。
三、親近自然是獲得素材的最好方式
走出去多看一看外面的自然變化,觀察一下生物的存在狀態,這是開放式作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
如我們在第四單元中學到了《葡萄溝》,文章中講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甜美的葡萄,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同時,讓學生都講一講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并講一講地方有特色的風土人情,從中體會到語言描寫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慧霞.小學作文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1,31(35):27-29.
[2]葛洪濤.淺析新課改下小學作文有效教學[J].才智,2011,21(22):30-3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