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勇
摘 要:濰坊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農業傳統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同業、同質競爭已經難以彰顯濰坊農業優勢。必須根據市場的變化,群眾需求的提高抓好農業品牌化建設。通過加強領導與考核,抓好宣傳與培訓,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深化農業產業化升級,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步伐等途徑,推進品牌農業發展,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
關鍵詞:農業;品牌;路徑
一、加強領導與考核,切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
濰坊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家庭經營收入仍是濰坊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濰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濰坊農業品牌的建設。但是,雖然這些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作為一項重大決策,但隨著農村提留、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的取消,部分領導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明顯不高,對農業品牌的建設關系度不夠,這成為制約濰坊農業品牌建設的主要因素。對此,一定要加強領導與考核,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培育濰坊農業新優勢的重要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二、抓好宣傳與培訓,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
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培育農產品品牌,主體是內因、是核心、是關鍵。要以提高農民的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為重點,加大各層次農民的培訓力度:一是搞好農村帶頭人和實用人才培訓。要發揮農廣校的優勢,以提高社區干部學歷教育為突破口,搞好培訓招生和管理;要組織搞好對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社區分管農業負責人、農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村帶頭人和實用人才的培訓。二是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對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掌握一定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農民開展培訓。三是搞好社區新型農民培訓。充分利用社區服務平臺,發揮農業科技遠程視頻培訓系統作用,根據農時季節,組織農業首席專家或外聘專家教授舉辦技術講座,每年舉辦大型培訓班、社區培訓班,大規模培訓農民。四是認真實施農民培訓項目。組織農民參加陽光工程培訓、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等各類培訓活動。
三、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引導發展農業品牌
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事關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事關我市農業能否繼續領跑全國。對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用活用好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將其優先安排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帶動金融、民間、企業、外資等社會資本及人才、技術等因素進園入區,著力破解示范基地發展擔保難、貸款難問題。重點引進一批實力雄厚、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企業投資示范基地建設。在破解土地制約瓶頸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償前提下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又要積極對上爭取用地指標優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設。同時,認真研究制定稅收減免、示范基地企業出口創匯及人才引導等優惠政策,為示范基地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打造品牌農業發展載體
一是搞好規劃引領。要按照規劃設計科學、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大力發展農業種植園區、科技園區、種苗園區,形成園區化發展新格局,園區內農產品要求通過認證,提升農業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要求,在設施農業發展較好鎮街,培育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高科技農業創新園等現代農業園區,重點規范完善千畝以上農業示范園。通過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每處鎮街新建2處以上規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二是鼓勵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出臺相關扶持獎勵政策,鼓勵引導各類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形成以社會工商資本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高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實現農業規模化、品牌化經營。三是培育特色農業社區。要立足社區產業發展,積極培植社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社區經濟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升社區新建園區建設質量和檔次,打造種植業特色品牌社區。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夯實品牌農業發展基礎
要圍繞發展品牌農業,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目標,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實現全域、全品種質量安全監管。一是健全監管體系機制。健全完善市、鎮、社區三級監管體系,逐級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包靠人員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責任清晰,監管、檢測、執法、服務“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全面落實和完善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連鎖經營、質量承諾等制度,逐步建立有獎舉報和質量可追溯制度,為全力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提供體系機制保障。二是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強對農產品從農業投入品銷售使用、田間生產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監管,尤其加大農業投入品源頭監管力度。深入開展“放心農資進社區”活動,狠抓大要案查處,嚴厲打擊各種制售假冒偽劣農資不法行為。三是加強生產基地管理。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品購進使用、技術規范、生產檔案、質量檢測、包裝銷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提高各縣市區檢測中心實驗室建設水平,爭取通過省級資質認定,增加對葉菜類、可生食類農產品及認證農產品的抽檢數量和頻率;按照“七有”標準,完善鎮街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建設,加強檢測人員技術培訓,確保檢測工作正常運行,實現市鎮檢測數據共享,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為發展品牌農業奠定良好基礎。
六、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積極培育農業品牌
一是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借鑒先進縣市的做法,盡快研究出臺我市鼓勵農業品牌創建的相關扶持政策,促進我市品牌農業快速發展。充分挖掘我市區域優勢和傳統優勢,篩選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優勢農產品,采取整合資源、改造工藝、加大品種選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努力打造檔次高、叫得響的高端農業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在認證中的主體作用,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在嚴把質量的基礎上,努力增加認證數量,促進農業品牌總量膨脹。三是搞好農業品牌運營。加強指導與協調,鼓勵龍頭企業聯合打造區域集合品牌,形成整體優勢,提高競爭力。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農業品牌的公益性宣傳,使生產者創品牌、消費者識品牌、用品牌的意識不斷增強,進一步提高農業品牌的社會知名度及社會影響力,提高我市農產品知名度。四是創造公平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環境。規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標志使用監管,組織開展打假治假、保護品牌專用權、查處虛假廣告,運用法律保護名牌產品和知識產權,規范市場競爭,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營造有利于培育和發展農業品牌的市場環境。
七、深化農業產業化升級,提升品牌農業整體實力
一是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紐帶作用。要以國家級、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和省種植大戶補助政策為切入點,加大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農場建設鼓勵力度,規范完善一批糧食、蔬菜、果茶等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培育具有典型指導作用的農產品生產合作農場或合作社。要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園區(生產基地)”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高端、高質、高效農產品基地或園區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堅持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路子,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組織分散的農民參加產業化生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意識。二是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為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要積極開展種植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統計調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創新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以建設“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為抓手,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打造“中國食品谷”農產品加工基地。鼓勵龍頭企業下沉農村社區,設立原料生產基地,開辦加工車間,以企業先進理念,帶動社區產業發展壯大,訂單農業覆蓋面達到60%以上,農戶參與產業化生產經營的比例達到85%以上。圍繞新興的花卉、苗木、果茶等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龍頭。加快龍頭企業升級,培強做大現有龍頭。引導、鼓勵發展前景好、產業集中度高、市場潛力大的中小型農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抱團合作、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等方式,膨脹規模,做強實力,形成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集群。組織龍頭企業建立定期聯系、溝通交流機制,實現技術、信息、市場等資源共享,形成規模競爭優勢,共同拓展國內外高端市場,促進品牌農業發展。
八、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步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要按照上級關于農技推廣機構人財物“三權歸縣”、“縣鄉共管”的要求,主動工作,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爭取在鎮街設立農業技術服務站、農產品質量監管辦公室,履行其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二是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要圍繞種源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信息農業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創新,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占領農業科技制高點。要堅持種業為先,大力實施種業科技創新工程,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選育力度,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種業企業競爭力,加快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管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三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步伐。充分發揮農業首席專家在各領域的領軍作用,走進農村社區,走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四是加強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發揮農業科技遠程視頻培訓、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農業影視點播、測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詢、檢測數據同步共享等“五大平臺”的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特派員巡回坐診服務、農業信息網服務、農業專家在線視頻服務、“三農”熱線服務、農業科技直通車現場出診服務“五位一體”聯動的農業科技進社區服務模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