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西方音樂的一種代表形式,意大利歌劇憑借著其美聲唱法和意大利語的完美結合,演繹除了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歌劇藝術。而世界偉大名著的《巴黎圣母院》則出自法國作家雨果的浪漫主義小說。《巴黎圣母院》小說與意大利歌劇的結合不僅突破了英美法音樂劇的形式,更是展現了一種追求新異的姿態。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歌劇;結合
作者簡介:常云云,女(1985-),民族:漢,籍貫:湖北,碩士研究生,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聲樂演唱。
[中圖分類號]: 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一、《巴黎圣母院》的題材來源和劇情簡介
(一)《巴黎圣母院》的題材來源
《巴黎圣母院》出自法國浪漫主義文豪雨果。其本身就誕生于法國巴黎,與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有了距離,自身并沒有受到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影響。其從誕生到往后都是被法國文化公司一手包辦,一改如同《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一類誕生于法國卻由倫敦西區的文化公司進行包裝和運作的作品。因此,《巴黎圣母院》本身就沒有被烙上百老匯和西區的印記,這就為其自身在法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其與意大利歌劇的完美結合埋下了伏筆。
(二)《巴黎圣母院》的劇情簡介
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時代精神,著重展現極具地方色彩的一種文化。雨果通常是將現實描繪成了一幅美與丑、崇高與悲俗對比的偉大畫卷,他要歌頌的往往是美好和希望,對于丑惡則是進行鞭撻。這樣的創作思想在《巴黎圣母院》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于《巴黎圣母院》的劇情,這是一個發生在法國15世紀的故事,雨果將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描寫成了一個蛇蝎心腸、道貌岸然的人,她企圖迫害了吉普賽女郎艾絲美拉達,而艾絲美拉達被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解救了。故事的整體主線雖然簡單,但是情節卻跌宕起伏。雨果運用的對比、夸張藝術手法將法國15世紀社會的方方面面展現了出來,深刻闡述了宗教虛偽,頌揚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友愛和善良。
二、《巴黎圣母院》的藝術特征
(一)《巴黎圣母院》的旋律之美
音樂是意大利歌劇的形體,是意大利歌劇的外貌。意大利歌劇只有將旋律完全展現出來才能實現與《巴黎圣母院》的完美融合。具體來說,《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結合過程中的旋律之美主要體現了風格多樣化和充滿明亮、純凈、圓潤的音調美。意大利歌劇版的《巴黎圣母院》充分延續了意大利歌劇重視美聲的唱法,將一種明亮、純凈和圓潤的音調美展現了出來,整部劇更加活靈活現,演唱更加具有連貫性,讓整部劇擁有了一個輕松柔和、明亮圓潤的氣氛,為表現15世紀法國社會的時代特色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重視美聲唱法的同時,意大利歌劇更是將其演唱風格融入到其中,讓音樂風格多樣化,為整部劇創造了一種剛柔并濟、尖銳分明和細膩精致的情調。
(二)《巴黎圣母院》的演唱之美
意大利歌劇中演員演唱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巴黎圣母院》中演員的聲演唱美是整部劇的主要部分。七個演員都將意大利歌劇的演唱特點表現了出來,在展現劇中人物美和演唱美的同時完成了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與《巴黎圣母院》浪漫主義主題的融合。將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帶有氣勢的聲音,展現了鋼鐵的意志;略帶沙啞的中音,展現了對于15世紀法國社會的痛斥;和聲強弱的反復變化,更是展現了吉普賽人的悲劇境遇。
(三)《巴黎圣母院》的風格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時期的優秀著作,其擁有雨果賦予的獨特藝術風格,突出彰顯了丑惡并存,黑白與共等特色。小說本身的人物塑造就讓人物自身內外和人物之間形成了對比。而意大利歌劇的浪漫主義也秉承了雨果原著的風格特色。在熟悉小說的情況下安排整部音樂劇,通過歌曲旋律展現、人物形象展現和舞蹈動作的演繹展現了浪漫主義情懷,表達了人物主旨和時代特色。
三、《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的完美融合
(一)《巴黎圣母院》創作手法
就創作手法來看,《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的完美融合還是受到了法國歌劇中明快音樂節奏的影響。在凸顯浪漫主義色彩仍然展現了一種劇情的嚴肅性。在具體進行過程中會通過不斷加強、反復吟唱等創作手段突出了整部劇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與此同時,在具體創作過程中《巴黎圣母院》將意大利歌劇的連貫唱腔和優美旋律注入其中,同時利用詠嘆調展現了人物形象,創造了鮮明和明快的生命力。而且,受到《巴黎圣母院》劇情的影響,在創作中也注重了人聲唱腔對于人心貪婪、人性以及社會內涵的挖掘,在展現意大利歌劇之美的同時也展現了戲劇自身的魅力。利用音樂和戲劇完美展現了15世紀的法國社會。
(二)《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的結合
《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的完美結合是意大利歌劇與法國小說的一次藝術言和,是浪漫主義思潮涌入意大利歌劇之后意大利歌劇進行積極嘗試、追求新異的一種狀態。在《巴黎圣母院》與意大利歌劇的結合過程中,意大利歌劇將雨果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展現了出來,加入了人性的關注、現實的追求以及藝術表現力的提升等,但是也保持了意大利歌劇原有的嚴謹態度。另一方面,二者的結合也推動了意大利歌劇的多元發展和良性運作,突破了意大利歌劇一味追求美聲的局限,也將《巴黎圣母院》的戲劇張力和旋律特色提升了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雷達.意大利歌劇在歐洲音樂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4(02).
[2]徐龍.從羅西尼到普契尼的意大利歌劇——浪漫主義歌劇到真實主義歌劇的演變[J].藝術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