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經濟信息,為企業決策策劃,創造經濟效益。
【關鍵詞】經濟信息 效益 重要性
信息時代企業所面臨的最具有時代特色的環境就是以經濟信息,尤其是以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經濟環境。信息時代對社會經濟和生產方式無疑產生深遠影響。社會各個階層對經濟信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如何運用好經濟信息是擺在企業面前一個不容逃避的問題。
一、利用政策信息,正確進行決策
決策信息是企業創效的重要資源。企業應從多種渠道搜集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是運用財稅信息,爭取政策優惠。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制定頒布的《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辦法》中規定:一是凡在我國境內投資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改造項目的企業,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并且規定實行投資抵免的國產設備,企業仍可按設備原價計提折舊,并按有關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就為企業創造了雙重減稅的優惠機遇。二是重視經濟信息,取得理財效益。在確定項目投資時,重視現金流量凈額分析。以選擇是融資方式。政策規定;“企業技術改造采用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機器設備,折舊年限最短補低于三年”縮短折舊年限可以使企業所得稅遞延,獲得資金時間價值利益。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高新技術開發的貸款或獎勵。三是熟悉掌握金融信息,信譽轉化效益。企業應注重資信信譽,享受金融部門給予信譽優惠政策,按照信用貸款總額的10%~30%不需抵押,在抵押貸款中,對抵押物價值的確定可以由銀企雙方協議作價,不需中介機構評估;享受政策規定的貸款最低成本。
二、多面出擊,捕捉信息
如何及時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政策機會,是利用信息創效益的前提條件。具體做法;一是從文件、會議中取得信息,將送上門來的經濟信息予以發揮,為我所用;二是從各類培訓中掌握信息,參加由財稅部門組織的培訓教育。三是從政府部門的咨詢中了解信息,避免由于對政策理解偏差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四是依靠主管部門落實信息。企業應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進行事先籌劃,申報時必須依靠主管部門的支持,少走彎路。五是從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等媒體中獲取更多的信息。隨著信息傳播技術飛速發展,很多信息已脫離傳統的方式。當前,獲取信息的機會很多,渠道更廣,速度更快。因此必須多方面出擊,及時捕捉,為我所用。
三、改變觀念,拓展信息
為了讓政策信息傳遞更快捷,政府職能部門應及時送政策到企業,讓政策貼近企業,增強政策的覆蓋面、滲透力和透明度。有關部門可以組織企業開展各種“充電”活動,包括政策知識競賽、崗位培訓、研討會等,使企業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分析政策,以達到利用政策的目的。主管部門應及時、準確掌握國家政策和市場動向,幫助和指導企業更好地利用信息,及時宣傳,推廣利用經濟信息取得成績的好經驗、好典型。企業應注重提高員工使用信息的觀念,時代要求高層管理成為復合型人才,具備基本分析能力,系統構思能力,組織機構整合能力、籌劃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和發揮卻離不開經濟信息,先進的經濟管理技術與快捷的經濟信息融合一體,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
四、注重經濟信息及時性
經濟信息的及時性有助于提高經濟信息的相關性,可以據此評價企業的風險,在短時間內調整其經濟決策,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遲到的信息對使用者來說往往已毫無價值,甚至因決策的滯后給企業造成損失。同時,信息時代人們已不再滿足企業提供的綜合信息,他們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信息,以了解企業資產、負責的質量情況,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決策。
在信息時代,一個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看其擁有的土地、資本和資產,而是看其擁有的知識、技術、人才、信息以及創新能力。企業的管理重心也將由生產管理過渡到對人力資源、科研開發、信息系統、知識產權的管理。因此,用好經濟信息,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也將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湯介為,陸建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出路》.《經濟研究》,2005(2).
[2]吳東輝《經濟技術發展與企業實時報告系統》.《財經論叢》2009(10).
作者簡介:張新英(1963-),女,漢族,浙江鎮海人,計劃財務部經理,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