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其經營范圍覆蓋面廣,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多種困難,本文從融資需求角度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融資 問題 建議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其經營范圍已基本覆蓋了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服務業,農機服務及相關技術服務等多個產品和行業。農民專業合用社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幫助農民推銷產品,聯合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面臨著資金短缺,無擔保抵押、運作不規范,財務不健全等問題,難于獲得銀行貸款支持。
一、主要原因
(一)規模小、實力弱,輻射帶動效果不明顯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剛剛起步,大多是由一個領辦大戶或農村經紀人牽頭組成,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整體經營規模不大,大多數專業合作社和會員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合作意識不強,有利則合,無利則散,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沒有看到真正的效益,導致社員的責任意識不強,帶動效果不明顯,難于引起銀行信貸資金的關注。以玉溪市新平縣為例,全縣40家農民專業合用社平均注冊資本僅為60117.75元,最低的注冊資本只有100元,最高的為60萬元。平均每家合作社社員27人,最多的123人,最少的只有5人,會員人數不足10人的就有18戶。
(二)資金短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限于地方財力,政府扶持力度較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費多由領辦大戶墊資自籌,而且由于利潤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吸收社會資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設中來,入會的社員也只是象征性的入股,合作社自身暫時無法積累足夠的資金。以新平縣為例,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無一家有銀行貸款,辦理了貸款卡的也只有一家。有的貸款也只是以個人名義通過信用貸款、惠農卡貸款、聯保擔保貸款方式取得。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主要是由合作社內部人員擔任,其文化素質、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都相對較低,適應市場的意識和能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制度不健全,全縣近9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專門的財管人員,沒有健全的財務報表,有的用筆記本記賬,有的憑頭腦記憶,財務信息的透明度較差。
(四)貸款抵押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缺失
從調查情況看,合作社一般都由種養殖業大戶牽頭領辦,經營的產品大都是農產品和養殖產品,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都非常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身無多少固定資產可抵押,農民的房屋和農業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暫不能作為抵押物品,而農民的還款能力較弱。同時,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保險又不愿意涉足這一領域,不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政府相關部門也未能對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風險予以有效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于得到銀行信貸支持。
二、對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建議
(一)創新金融信貸產品,大力開發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產品
加強對農村地區金融知識宣傳,要聯合建立縣、鄉(鎮)、村三級金融公益宣傳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金融知識宣傳,送金融知識下鄉,豐富廣大農民,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金融知識。搭建農銀合作平臺,金融機構要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結合專業合作社、農民實際需求,設計出符合種養殖、農產品加工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并提供相關政策優惠,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貸款、社員聯保貸款、惠農卡貸款等,并嘗試辦理農房抵押貸款、土地承包經營權貸款等,切實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難”問題。
(二)完善抵押擔保和農業保險機制
一是創新農村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利用農戶種養殖業中的活體開展擔保試點,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二是加強保險業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企業和保險公司等各有關農村市場利益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和互動合作機制。三是要加快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增強合作組織社員尤其是負責人的信用意識,為合作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三)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降低金融支農風險
建議各級政府與合作社社員共同出資,設立農業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專門用于補償種養殖、農產品價格等所面臨的自然災害、病蟲瘟疫等風險防范,解決金融支持農業發展所面臨的風險防范問題,減小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風險。
(四)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嚴格規范管理,所有合作社都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設立、運營和管理,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如建立規范的公司章程和財務制度,配備專職的財務人員,明晰產權關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組織架構體系,保證具備獨立承擔債權債務條件等。
作者簡介:張祖明(1968-),男,漢族,云南新平人,畢業于云南財貿學院金融學專業,現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新平縣支行辦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