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以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教學資源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領域,它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手段、課程體系方面發生了變革,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環境。
【關鍵詞】網絡;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網絡技術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2001 年發起“開放課件(Open Courseware)”運動以來,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開放課程的熱潮。2012 年以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在全世界興起,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從培養目標、教學手段、課程體系三方面來闡述網絡資源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1、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
1.1培養目標的現狀
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雖然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概念,但卻不能把這些知識收集、處理、利用起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僅僅只是浮在表面,培養出的學生雖然學到了很多概念,卻沒有學到對于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沒有學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教師授予了學生足夠的“魚”而非 “漁”。培養目標大方向的失誤導致了教師太注重專業的培養而忽略將來可能的發展。
1.2教學方式的現狀
現有的高等教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我國高等教育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繼承輕創新等問題。高校課堂教學基本上仍實行以教師為中心的大班授課制,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教學方法上沒有效地突出能力的培養;再者由于大學教學的自身特點,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空間具有不固定性,加上教師授課之后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固定辦公室,這就使得學生缺乏與教師交流互動的途徑。殊不知共同學習和討論問題對擴展和深化學習很有幫。
1.3課程體系的的現狀
當前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都在不斷發展變化,需要人們具備多學科的素養,利用不同的學科培養不同的能力,并從中受到啟發。但當前我國高校大多明細的劃分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厚此薄彼,單一的專業化教育不能真正培養出杰出的專門性人才:學理工科的學生眼界囿于科學技術層面,缺乏人文科學的熏陶;學文科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及必要的科學思維方式。再者大部分高校所提供課程資源不足,可供學生選修的數量有限,這對我國當前人才培養是一個極大的限制。
2、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2.1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方面的要求
由于信息化時代需要能發揮職業信息工作作用的人才,不僅僅是需要掌握了一定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學生,這就要求高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再者要求培養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收集、處理、利用知識信息。這就是不單單僅對知識只是的接收,自身還必須具備對信息的提煉總結能力。
2.2高等教育在教學方式方面的要求
現代社會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特點,要求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再者要求教學形式應更加靈活多元,不能局限于傳統課堂,網絡資源自身時間的靈活性和空間的獨特性使學生可以在傳統課堂之外多渠道進行知識學習,進行網絡資源教學互動。
2.3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的要求
信息化時代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人,這要求高等教育在課程方面:更新封閉的課程體系,也就是加強文理學科的知識滲透和融合,實現人文科學數字化,自然科學人文化;再者就是在加強基礎課程學習的基礎上不忽視知識的綜合化,可借鑒國外牛津劍橋等高等學府針對專業開設網絡選修課的做法,以應對知識與信息激增的社會挑戰。
3、網絡資源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優越性
3.1培養目標更易實現
網絡的協作學習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網絡學習的中心是學習者而不是教師,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領導網絡化學習并以作業評價的方式去幫助學習者,學習活動的步調、方式等則由學習者根據本人的學習進度和自身特征決定,學習者在主導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對于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能力。
3.2教學方式更加多元
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是利用已經普及的電腦和寬帶等硬件環境,是“實地現場教學”模式的強有力的補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總體趨勢和目標,所以在網絡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運用遠程教學模式建立學習平臺系統,教師處于輔導地位,學習者處于主導地位,上課的地點不再是集中固定的地點。上課的內容仍然是教師備課好的內容,只需要將講課稿文件“打開”到講課板上,整個網絡班級的學員都能異地看到內容。這就使教師教學不受場地限制,極大的增加了教學的便利性。
3.3課程資源更加豐富
網絡信息增長速度快、更新頻率高,數量上具有海量化形式上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以其高強的集成度,柔性的系統結構和嚴密的處理方式,保證了網絡信息資源具有數量的海量特征;信息呈現多媒體性,在網絡信息中,除文本信息外,還包括大量的非文本信息,如圖形、圖像、聲音等網絡整合了許多的媒體的特點,使得教學信息能以多種方式呈現,從而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加大了信息的攝入量。
4、網絡資源在人才培養中的運用
4.1網絡資源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
具體的做法如下:首先為教學督導管理人員、導學教師、輔導教師和學生配備“賬戶”作為入網學習憑證;其次在開學初制定網上實時和非實時課程輔導的計劃,具體課時等;然后錄制上傳視頻課程輔導課件,組織學生系統參加網上課程實踐且形成考核活動;最后對師生網上教學的情況進行跟蹤統計,開展定期的形成性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學生自身對于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能力。
4.2網絡資源在教師教學中的運用
多媒體教學的表達能力十分強大,引入課堂后,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我們在開發和使用課件時,不僅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主用。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的方法,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網上實時和非實時課程輔導活動,及時回復學員網上的提問,并且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網上課程實踐和形成性練習活動。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依賴網絡資源,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取代傳統教師教學方式。
4.3網絡資源在課程體系中的運用
不同專業的幾十門網絡課程不是零散、無關系的,而是由相近課程組成的課程系列,一些專業課內容存在交叉、重疊,相互引用的部分,課程間存在多種關系,首先研究課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類型;然后根據邏輯關系以及針對課程大綱和標準,將需要講授的知識劃分為知識點。在劃分時,每個小的知識點要盡可能獨立以便于學生學習。特別注意的是一些較復雜的知識點由于環節相對較多,依賴性較強,聯系緊密,最好將它們劃分成一個個短小的知識點。最后對每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重要性等進行詳細描述,便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和教師考核。
參考文獻:
[1]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7188htm.2013.
[2]薛海林.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寧夏教育,2003(98):7-8.
[3]王東初.網絡教學模式探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