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美國催促日本歸還超過300公斤武器級钚的新聞令世人大吃一驚。隨后,窮追不舍的國際輿論發現日本的“核庫存”竟然大得不可思議:高濃縮鈾超過1.2噸(包括200多公斤武器級鈾),核反應堆級钚達44噸。美國有關專家估算,日本的核材料儲量已超美國,居世界第一。
從上世紀60年代,直到三年前的福島核事故,日本核能力一路高歌猛進。快速成長中,日本的核電始終與核武相連。上世紀60年代,岸信介將修改和平憲法奉為其“政治使命”,也因此成為第一位提出可保有用于自衛的核武器這種“憲法解釋”的首相。此后,岸信介的胞弟佐藤榮作上臺,更明確將核電體制與“國家安全保障”直接掛鉤,提出“為了維持國家安全保障的基礎,在國內必須保持先進的核技術和核產業的方針”。從岸信介“釋憲”到佐藤創立“公理”,核能在日本從一個發電的經濟議題,悄然“轉化”為一個“國家安全保障”和“可保有用于自衛的核武器”問題。
日本把核能“轉化”為核武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對核電站的乏燃料進行后處理及鈾濃縮。而在當今世界,日本是唯一可以擁有這兩項敏感技術的非核武國家。這自然有賴于美國的綠燈放行,但其中也有一個前提,即日本不得保有超過需要的钚。因為美國方面深知,在核武器級钚與反應堆級钚中間實際只差一層窗戶紙,因此在1993年美國就把反應堆級钚視作“武器用核物質”。據國際核分裂性物質專家小組的統計,截至2011年末,日本保有的钚多達44.3噸。因此,被美國催還的300公斤钚,在日本的“核家底”中實在只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