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元素在儒家倫理中有突出呈現,面對當今高校誠信教育出現的問題,本文進行了詳細解讀與闡釋。同時對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及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在分析對比國內外國學教育模式及理念的基礎上,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及傳播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高校誠信教育 文明素養 傳統文化
文化的力量既有隱性的元素,又有顯性的效果。任何一種文化,摧毀起來十分容易,但重新建構與恢復其精華與優秀的部分,并加以繼續的建設和創造性的發展,必然付出百倍甚至更多的精力,且效果還有待確證。回顧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我們往往缺乏一種文化的定力,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與對話中,總是略顯薄弱,這并非中國傳統文化不夠強大,而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與中國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問題。這一問題在文化諸多領域都有所展現,而誠信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領域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儒家誠信的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誠與信并未過多在一起使用,但誠與信是誠信的兩個維度。誠作為一種內心的品德訴求,意味著對自己內心的忠誠,澄明自我的內心。誠信最先表現為一種人的內心狀態,這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訴求,也是一種內在美德。這種內在的美德使人與天相通達,并且是承受天命的基礎。
作為人,不能狂放而不直率,糊涂而不老實,愚昧無知卻不講信用,如果做不到誠信,弄虛作假,就談不上做人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為身體力行,信守承諾,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和根本。
二、當代大學生青年誠信缺失表現
1.考試作弊,無羞恥心。對這種行為的縱容與無視,助漲了很多高校的不良風氣,更有的學生為了能夠考試過關,不惜找路子、托關系、打招呼,希望老師給高分等現象。
2.簡歷造假。這一現象在當今人才市場廣泛存在,這是高校部分學生誠信缺失的延伸,是誠信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這一方面是部分青年大學生的誠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大環境給予的壓力,使得一些學生迫不得已,但是迫不得已并非充分理由來解釋這種造假行為。
3.人際交往中傳遞不實信息。作為“90后”的大學生,網絡等虛擬世界已經成為大學生們的生活必須,在這個虛擬世界形成的眾多不良交往習慣,必然對現實生活產生特殊影響。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同學之間的交往不真誠,做人不誠實,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虛偽。
4.學位論文,課程作業抄襲。隨著多媒體的普及與傳播,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浮躁。目前大學生中,相當數量的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和論文不是仔細查閱資料,認真鉆研,而是東拼西湊,從學術刊物上整段地摘錄,或從網上下載幾篇稍做變動,更有甚者將整篇文章全部據為己有,論文中的數據造假現象亦比比皆是,這表明大學生普遍不重視畢業論文的撰寫,缺乏誠實的學習態度。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
自建國以來,中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是重理輕文,無論是文科教育還是理科教育,都無視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的整體教育模式,除專業課之外,大部分時間在學習英語、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極少有人會自覺學習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來提高個人基礎修養,更不會有太多學生去靜心反思個人的道德行為、倫理誠信等問題,同時高校缺少了人文教育、道德精神的培養即高尚人格塑造等全面教育模式,流于表面文章,沒有深入的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
1.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商業化過于濃厚。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在關于“課程與文化:中國鄉土知識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上,曾批評當前對傳統文化的傳播于弘揚過程中存在著的商業化現象。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既要和商業化尋找合作的機會,但也應當和商業保持一定的距離。
2.文化傳播的功利化,使得學生接受時染上功利色彩,對誠信喪失信心。由于傳統文化在當下的傳承中出現嚴重商業化現象。在市場經濟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對社會資源配置有著重要作用。而這一問題使得人們誤認為追求私利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
3.文化貧困化造成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公信力。學生只看到商業化、功利化、貧困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文化失去信心,未能從內心達到一個合理的認同。
四、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傳播的有效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當代的亞洲,屬于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韓國,儒學自一千多年前傳入之后便成為維系韓國社會發展和民族自立自強的嶄新民族精神氣質的力量,韓國人把這種體現韓民族精神的儒學作為教育的基礎和學校德育的主體框架通過德育使儒學反作用于韓國文化建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韓國人。韓國德育最突出的功能是保持和傳遞儒學思想。首先,在家庭教育,幼兒教育中就開始灌輸有關儒學的觀念。其次,從初中國民倫理課開始就系統講授儒家倫理。君為臣之綱、父為子之綱、夫為妻之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強調忠孝等倫理和互相團結的精神。再次,強調儒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促使韓國人在社會活動中實踐儒家倫理,把儒學融入民族的潛意識里,變成民族集體性格和無窮的精神力量,把儒家義理精神應用于民族主義上,把倫理道德視為治世之寶典,把君臣父子觀念作為修身養性之德銘,引導學生重視道德修身與重視國家民族興衰聯系起來,力圖把忠孝觀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培養精忠報國的有文化的韓國人。
新加坡納入教學計劃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根據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特征進行總體設計,循序漸進安排課程的標準建立,在不斷擴展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上,由個人擴展到社會,并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采用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在教材上小學的好公民,中學的儒家倫理,大學的東亞哲學,構成了介紹東方道德教育序列并規定為華人必修儒家倫理。
參考文獻:
[1] 馮增俊.儒家倫理與韓國學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