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劍龍
【摘要】十八大報告指出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十八大;高素質人才;培養
一、高素質人才的內涵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首先必須明確高素質人才的基本特征。
1、創造力高
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標準,并不是看他占有知識的多少,而是看他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知識的能力,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構想,以新的方式解決前人所未能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在意識方面,表現為一種懷疑、不安于現狀、精益求精的意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思維方面,面對傳統的說法和未知的領域,能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反復的分析和探索的習慣,具有極強的問題意識,善將已學的知識轉化為探索未知的方法和手段。其思維不為傳統習慣勢力和世俗偏見所左右,敢于標新立異,提出超常規的獨到見解。
2、良好的創造性人格
創新是做前人或他人未做的事情,是對現狀的革新和否定,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壓力,很可能達不到既定的期望值,因此沒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創新將難以開展、持續。我國學者曾把這種人格特征歸結為五個方面: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礙的意愿、成長的意愿、敢冒風險、有很強的自信心。我們高職教育需要通過創新教育來培養出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讓學生突破自我與他人或者突破整個人類歷史認知水平,有新的創舉,實現為人類造福的最終目標。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滿足當前我國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
3、融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于一身
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十分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但文明社會的今天,又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面對日益復雜的物質領域與精神領域的沖突困境,不是科技本身所能解決的。“能”與“德”之前似乎充滿矛盾,十八大以來,中國共有18.2萬名干部受到黨紀政紀處分,6400名縣處級以上干部違紀違法被查辦,27名省部級高官“落馬”。這些人應該說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但卻缺乏“德”,給國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和損失。因此,高素質人才必須既有很高的科學素養,又能注重自身的人文素養,才能更好的為國家作出貢獻。
4、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
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與他人達到在競爭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競爭,實現雙贏。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擁有合作,才能擁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風浪的推動;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經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襯;一人之力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嬰兒,需要母體的滋養。競爭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是沒有合作的競爭卻是無力量的,只有競爭與合作精神相統一,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才能取得成功。心理學家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學會合作之道,必然會走向孤獨之途。”只有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才能幫助我們在社會中更好的生存,不被社會所淘汰。
二、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
1、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
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這一理念對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觀、更加綜合,從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的改革,進一步拓展為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
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觀念,搞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我們首先必須拋棄素質和創造性,就是知識的陳舊觀念,搞創新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的惟知識傾向、惟科學化傾向,惟功利主義傾向,要樹立知識與價值、科學方法與批判精神相融合的育人觀。傳統教育中還有著非常不合理的五重五輕:重理工、輕人文,重共性、輕個性,重書本、輕實踐,重功利、輕做人,重專業、輕基礎。我們應該徹底打破這種不合理的觀念,教育進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協調發展:即科學與人文并重,共性與個性協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功利與做人兼顧,專業與基礎寬厚。惟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來。
2、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好學科文化,要培養出高素質人才,關鍵在于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好學科文化,在機制上除了要適應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動外,還要以抓特色辦學來帶動人才培養,給予年輕人充分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還要建設好學科文化,一是要營造良好的學科氛圍,形成人人愛學習,積極向他人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的良好風氣。二是要形成團結和諧的氣氛,營造寬松的學科環境,共同扶持成績較突出的青年教師和學生,使拔尖人才能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
3、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教育發展的關鍵與重點:主要體現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都是十八大針對教育提出來的。提高教師素質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強高職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的建設,大力開展高職院校骨干教師和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有條件的學校可安排中青年教師參加企業生產實踐,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其次,從職業教育的特色出發,通過人才引進和學校自身培養等多種途徑,造就一支“雙師型”的骨干教師隊伍,還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提高“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
4、課程革新
十八大的基本目標: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淡化教學意識,強化課程意識,對傳統課程進行革新。現在科學的發展將使原有的課程方式難以應付,高職教育自主適應市場需求的教育改革,最終要歸結到適應市場的課程改革。可見,課程革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之關鍵。因此我們在確定和革新課程時,一定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學科自身的發展,二是社會的需要,三是學生個體的發展。革新課程,就是為了適應學科自身的發展,占領學術前沿,適應社會需要,適應學生個體的發展。
總之,培養高素質人才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在當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現狀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我們應認真領會十八大對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精神,加大投入,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鍛煉平臺,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大學生,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金霞. 淺談創新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2);
[2]何強. 高等職業教育應如何培養高技能型人才[J].經營管理者.2010(23);
[3]吳金秀. 淺談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J].中外企業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