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彩
【摘要】因為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生學習需求的不斷變化,數學教學必須要充滿生活氣息。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欲望;補充生活背景,巧用生活經驗這些方面來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有源源不斷的“生活”活水,以此溝通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聯系,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促進學生各種數學素養的提高。實現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因生活而精彩的目的,達到課堂內外一線牽,數學生活情相連的境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
倡導將數學學習回歸于兒童的生活,已經成為了當今轉變小學數學教育觀念的一個重大命題。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將兒童的數學學習真正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自己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欲望
(一)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
根據現實性的原則和教學實踐,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如小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可以這樣設計: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你們知道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相信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定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應用意識的培養。
(二)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
教學中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的學習過程,同時選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讓學生從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個數學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在三年級上冊學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之后,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靠一面長80米的墻,用100米長的鐵柵欄圍一個停車場,面積不得少于800平方米。可以怎樣圍?學生積極熱烈地進行研究,探討及多次嘗試中,最終用不同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具有開放性的題目,就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
(三)虛擬虛構的故事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我們可以虛構一個與學生生活相接近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故事情境,在教學三年級《移多補少》應用題時,對書本中的例題做一些改動,可設計這樣一個生活情景: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班的周程程和周鐳鐳兩姐弟,平時媽媽給他倆買來了一些故事書,倆姐弟各拿一些看。有一次,程程拿了13本,鐳鐳拿了7本,你看一個多一個少,這下吵架了。如果讓你來處理這件事,你看怎么辦才好?通過這樣讓學生成為情境事件中的主人公,他們有一種親切感,盡管這里面有些虛構的成份,但他們更樂意幫助身邊的人解決生活問題,個個積極動腦思考。
二、補充生活背景,激活數學課堂
(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
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情境,從孩子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入新課,可以增添新鮮感。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來源于周圍的生活世界中。如三年級學《一個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在教學中老師經常會聯系學生忘關水龍頭或關得不緊的情況來改編例題。上課開始,讓學生猜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每天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吸引起學生的興趣,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然后接著問:照這樣計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的水?學生馬上算出平年是多少千克,閏年是多少千克的水?隨著計算結果的出現,請對的同學說說方法、解答過程,這就教了大家計算方法。看著結果,學生就會覺得非常吃驚,這時老師又提出要求:你家所在的小組有多少戶人家?如果按一家一個龍頭來計算,一年要流掉多少水?雖說都是計算步驟比較多的計算題,但是由于學生對來源于生活的素材感興趣,所以他們感覺不難,而且有趣,同時接受了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
將社會生活中的時事帶到課堂上,課堂教學是沒有邊界的,數學課也可以像語文課一樣讓學生自由充分的表達。如四年級一開學的第一單元內容,就是多位數的讀寫,此時就適時從這方面引入:同學們暑假時看中國夢想秀嗎?每位選手的得票數都有好幾千,甚至幾萬,南陽鎮作為“中國傘鄉”,年生產晴雨傘100000000把……這些數你都認識嗎?以此來引入新課就比出示那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的材料來得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調動起來。這樣即知道了我們周圍有很多數學知識,同時也了解了不少的課外知識。
(三)引入合適的生活實例。
教師在講解新教材時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利于他們在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來。如教學二年級《角的認識》這一內容時,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課的引入時通過出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讓學生看看能從中發現哪些角?上課結束時,進行課后延伸,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角,并以“我所知道的角”記錄下來,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
結束語: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可見,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教科書上的知識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享受精彩紛呈的生活數學,促進發展,提升數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金香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2,(8)
[2]楊春高.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2013,(10)
[3]付光林.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生活化[N].黔西南日報,2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