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兵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勢下如何建設完善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體系以及如何培養大學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介人才隊伍。本文考察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設置與運行模式,中介人才培養方式等,分析比較不同類型技術轉移體系的運轉機制和成效;調研我國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和中介人才培養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技術轉移;體系建設;人才培養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自我國在2012年底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后,一系列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政策紛紛出臺。隨著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組合拳”出臺,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工作充滿著機遇。機遇也意味著挑戰,當前的情況勢必對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1 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體系
發達工業國家受惠于科技創新,很早就意識到開展創新成果轉化重要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完善,已初步形成體系完整的國家技術轉移架構。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日益被視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技術轉移則逐漸成為研究型大學實現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功能的重要渠道。
1.1 技術轉移機構設置及運行機制。美國、英國和德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相繼通過立法來進一步推動大學技術轉移工作。發達工業國家研究型大學的技術轉體系,其機構隸屬和運行模式主要有四種:①受國家委托進行成果轉移的大學機構。如美國國家技術轉讓中心(NTTC),由威靈耶穌大學經營,主要任務是將聯邦政府每年撥出的700 多億美元資助產生的科研成果向工業界轉移,增強美國工業的競爭力。②隸屬于大學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OTL)模式。該辦公室由學校科研副校長分管,負責申請、管理斯坦福大學的專利等科技成果事務,許可給企業。③附屬于大學但享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機構,如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會(WARF)模式。該基金會雖然是威斯康星大學的附屬機構,但與大學分開,享有獨立的法律地位。④獨立于大學的商業化機構,如麻省理工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Cottrell建立的研究公司(RC)簽署協議,將學院的發明提交給RC,由RC掌管專利申請和許可事宜,在收入分配方面,麻省理工學院與RC按六四分成。此外如日本東京大學的尖端科學技術孵化中心和東京工業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這些商業化機構以股份制公司形式運行。
1.2 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組建。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轉移實踐培養了大量的技術轉移專門人才,美國、日本和歐盟還制定了專門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計劃。2003年4 月29 日,歐盟研究理事會理事長啟動實施了一個新的行動計劃,旨在提高歐盟研究資助水平,該計劃提議每個大學生(包括理科、工科和商科)必須修完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原理這兩門課程。我國目前顯然缺乏復合型的技術轉移人才。
2 我國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體系
我國大學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探索有效的運作方式迫在眉睫。2014年3月,國家科技部公布《確定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等95家機構為第五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通知》(國科發火〔2014〕28號)。至此,我國經科技部先后五批認定了371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其中,依托大學設立的技術轉移機構82家,大學技術轉移中心44家,有限公司制機構10家,其他為研究院、所、辦公室等形式。這些大學技術轉移機構的設置及運行模式類似國外技術轉移機構的②和這兩種模式,即以隸屬于大學,或雖然名義隸屬于大學但以獨立法人形式存在和運行。
然而,在我國實踐中,研究型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一些制度性問題,主要是:高等學校考核評價體系不利于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工作體系不健全,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乏力;尚未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點的科研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政策落實不到位;產學研合作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這些體制機制上的束縛,阻礙了研究型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3 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技術轉移實踐的啟發
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對技術轉移規律研究較為深刻,而且也探索出符合各國行之有效的大學技術轉移模式。其機構設置和運作模式值得借鑒。
3.1 相關政策法案的有力推動。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紛紛立法明確國家資助形成的創新成果產權歸屬,大學參與技術轉移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制定激勵措施鼓勵科技創新工作者參與技術轉移,有效促進了教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20 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頒布,以及刑法和民法通則中有關保護科技成果的條文確定,真正意義上的成果轉化才稱為可能。1996年國家頒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國家項目資助產生的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權歸屬,但還是遺留了很多問題未能解決。
3.2 財政經費提供和稅收優惠。美德法英日等發達工業國家,不僅在政策法案上為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成果順利轉讓護航,而且還在機構屬性確定,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為從事技術轉移的機構減輕負擔。我國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運行經費由國家有關部門以項目資助的形式提供,但在產生轉讓收益的稅收減免等方面未見明顯政策優惠。
3.3 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組建與培養。技術成果的成功轉化離不開專業化的人才與團隊。既具有專業知識,又懂管理經營、合同法律和知識產權實務的復合型人才是技術轉移工作的關鍵。
3.4 研究型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外部環境。相關政策的推動,財政經費及稅收優惠以及專業化的人才團隊是大學技術轉移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不可忽視的是大學所處的地理區位也是影響大學技術轉移的重要因素。考察美國等發達工業國家高校的技術轉移,發現運轉高效的機構大多處于工業重鎮、高科技中心等區位。如美國的斯坦福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之于硅谷;德國史太白之于巴符州。德國巴登-符騰堡是歐洲經濟最強和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尤其在工業、高科技和科研方面巴登-符騰堡被看作是歐洲聯盟創新力最高的地區。我國科技部公布的五批共371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也大部分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及京三角地區。
4 結語
大學應將建設專業化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放在戰略高度予以重視。高校應給予大學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足夠的自治權,讓其參與市場化運作,在適當的時機甚至可以脫離高校實行公司化運作,成為獨立法人。在引進既熟悉法規政策又懂得高校科技成果轉移、企業市場運作的人才基礎上,對原有員工也要加強規范的培訓和考證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永兵.大學—企業—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中的互動作用[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3):92 -94.
[2]中國高校與企業合作網.堅持體制創新,加速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培育機制[EB/OL].中國高校與企業合作網http://www.uec.com.cn.
[3]劉洪民.創建高校科技中介機構: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途徑[J].科技與管理,2004(1):121 -123.
[4]宗河.國家創新體系(大學)框架基本形成[N].中國教育報,2006 -01 -09.
[5]何晉秋,章琰.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定位[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8):25 -27.
[6]劉鋒,王永杰,陳光.我國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的國際比較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5(3):49 -53.
[7]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 -2020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