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春
摘 要:據資料顯示:我國因采掘工業及燒磚制瓦、電力等行業的生產活動占用土地約333萬hm2,僅僅礦業開發每年就新增廢棄地4.6hm2。而我國的土地復墾率僅為15%左右。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青山工程的進程,礦山企業必須對破壞的土地進行因地制宜的恢復。
關鍵詞:林地恢復;實踐;礦區
1 礦山概況
溪石鐵礦位于石橋子經濟開發區西直距3.0km,距火車站3km,產業大道從礦區東側1km處通過,交通十分便利。
該礦山為一座年產礦石15萬噸、公路汽車運輸開拓的露天開采礦山,年采剝總量35萬m3左右,剝巖量30萬m3。
溪石鐵礦裴后溝礦區排土場占地20hm2,自2008年生產以來已經形成220m、250m、280m、310m四個排土平臺,排土總量約150萬m3。排土方式為裝載機推排,水平臺階排棄,堆積臺階高度約為30m,各臺階排棄終了時保留5-8m安全平臺,臺階坡面角為36°,總體邊坡角26°。
2 林地恢復(暨青山工程)的實施
2.1 恢復原則
預防控制原則是土地復墾與生產建設統一規劃、開采與復墾同步進行的原則,使礦山的開采對當地的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源頭控制、防復結合的原則,從源頭采取預防控制,盡量減少對土地不必要的破壞,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節約用地的原則,使土地資源破壞面積和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圍和最低程度。
因地制宜、綜合利用的原則,土地復墾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土地的用途,宜草則草,宜林則林,使復墾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2.2 工程技術措施
土地復墾的工程技術措施是指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進行造地整地的過程,同時在造地的過程中通過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少土地流失發生的可能性,增強再造地地貌的穩定性,為生態重建創造有利條件。
2.3 組織、準備
礦山針對青山工程成立領導小組,礦長任組長,將青山工程的目標、意義、總體規劃,指導思想認真貫徹到全體員工,將青山工程貫徹落實到生產實踐中去,將青山工程作為一項長期的生產任務認真實時實施。
2.3.1 苗木、土地的準備
本礦區地處遼寧東北部山區,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溫差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溫8.0℃,最低氣溫-34℃,最高氣溫36℃。秋冬多西北風,春夏多南風,風力不大,年平均降雨量808mm,且集中在7~8月,封凍期為每年的11月份,翌年4月中旬解凍。
根據本期氣候特征及地區、恢復場地的特點,將復墾用地恢復為林業用地,苗木種類選定為抗旱、抗凍、適應能力強的樹種——刺槐,刺槐需要先期育苗,一年后移栽。按照次年需要苗木數量準備育苗,每畝產苗1萬株左右,畝用種子5Kg,4月下旬播種,適時進行田間管理,確保刺槐苗木質量,備用。
2.3.2 復墾地塊的準備
排土場復墾的首要任務是邊坡的平整、清理、覆土工作。而覆土所需的表土要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對剝離的表土預先存放在表土存放區,并做好臨時防護措施,留置備用。邊坡的平整是首先對不穩定的邊坡進行穩定性處理,使邊坡角達到排土場的安穩休止角,然后在其上覆蓋厚30Cm左右的表土整平備用。每個邊坡的坡頂設置擋土墻及排水溝,防止邊坡受到雨水沖刷,防止水土流失。邊坡的整平、清理、覆土工作隨著排土場最終邊坡的形成而適時進行。整平效果圖如圖1:
2.3.3 苗木的移栽及后期管理
選在每年的4月中旬開始進行苗木的移栽工作,為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宜在降雨前或者土壤墑情好的時機移栽。苗木出圃起苗前,要對苗木進行修剪,距離地表15-20Cm處割干,然后用起苗犁起苗,起苗深度以苗木主根不小于18Cm為宜,隨起隨撿隨選苗,并盡量當天移栽,當天不能移栽的苗木要及時假植。為了加快林地恢復進程,確保綠化效果當年見效,移栽株距1m×1m為宜,也可因地制宜合理種植。苗木移栽后的后期撫育工作十分重要,抓好幼林的撫育及管護,防止牲畜踐踏、啃食,確保成活率。使植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該礦山自2008年生產以來,累計種植苗木12萬余株,恢復林業用地10萬余m2,林地恢復效果十分顯著。復墾效果圖如圖2:
圖2
3 林地恢復的意義
溪石鐵礦裴后溝排土場的恢復(暨青山工程)有效的完善了排土場邊坡的排水系統,避免了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植被的恢復使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與發展,保證了礦區的安全。
該項工程的實施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作為樣板工程為租似的礦山林地恢復提供了參考,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