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陽
[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教師突破以前舊的、老套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形式,并要求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平臺,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氣氛。啟發式教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開發,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其作用相當大。
[關鍵詞]啟發式;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一、啟發式教育的內涵
啟發式教育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根據教學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啟發式教育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啟發式教育最早體現在孔子的教育中,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要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鼓勵學生自己提問問題,而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問答法”,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育的雛形,即通過發問與回答的形式,使自己得出正確的認識,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
二、啟發式教育的三大特征
1.內外因相結合。學生自己根據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索新知是內因,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的引導與傳授是外因,教師積極的引導只有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作用。因此,在啟發式教育中,應該注意內外因的結合,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任務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特別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應該摒棄直接灌輸知識的學習方式,而應該啟發學生,讓學生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
3.心理認知協調發展。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小學生知識的獲得是他們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他認為教育的真正目是設置刺激性的環境,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既包括對新知識的建構,也包括對原有知識的改造與重組。啟發式教育方法正是要求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打破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不斷激發學生新的認知欲望,最終促進其認知結構不斷向前發展。
三、啟發式教育應用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步驟
小學數學屬于數學教育的早期階段,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在小學階段,打好了堅實的數學基礎,能夠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甚至以后長遠的學習中發揮優勢,學好數學。從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來看,小學的數學學習過程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師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也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習的觀察分析、應用能力。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會促使學生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興趣會促使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的奧秘,而不是教師被動地灌輸知識。所以在導入一門新課時候,教師應該盡量結合生活場景,進行游戲活動、問題搶答的形式,啟發學生在獨立思考中解決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關于年、月、日的認識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猜謎語。如:一物生來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給它脫一件,年底剩下一張皮。在學生們猜出謎底是日歷之后,繼續向同學們展示植樹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節等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在日常經驗的基礎上對年、月、日有更具體的認識。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啟發式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則主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探索。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每位學生親自參與教學實踐中,主動思考問題,即學生掌握了數學的學習主動權,那么整個教學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
3.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教師神圣的使命。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容易形成一些思維定勢。比如,見到應用題里面有甲比乙“多”,便習慣性用加法,見“少”便用減法,以及在學習新知識時候容易將新舊知識混淆,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