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萍
摘要: 自我反思、專業支持和同伴互助,是提升教師素養的三條途徑。在專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帶著問題研讀專業書籍,則是開展自我反思、獲得專業支持的最便捷最經濟的方式。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從教20多年的教學經驗,探討了具體、詳細、可操作的提高專業素養的閱讀時間、方法和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 閱讀 專業素養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大支柱。專業引領又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專業人士,即“專家本人”。二是專業文獻,可以是報紙雜志,可以是書籍,還可以是電子文本等。比較而言,專業人士很難請到,成本高,時空限制多,不可能滿足學校教師的日常需要。報紙雜志的內容一般不大系統,不大全面。電子文本容易查閱,勾畫批注卻很困難,對習慣紙介質的讀者來講,系統閱讀和深度閱讀很不方便。所以,教師還是要多閱讀書籍,尤其是專業書籍,經典文獻,這種材料資源豐富、利用方便、效果良好。筆者在此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小學語文教師談談專業閱讀的時間、方法和內容。
城鄉教師閱讀專業文獻的情況如何呢?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實施的“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研究”項目中,我們選取甘肅省內教學設施比較齊全、教學水平比較優秀的蘭州、武威、定西等地的學校,與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比較落后的隴南市西和縣四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重建更美好”項目學校的271名小學語文教師,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小學語文教師,不論城鄉,閱讀的時間大多在半小時以內,30~60分鐘的不足15%,方式大多以閱讀報紙雜志為主,系統閱讀專業文獻的極少。這樣的閱讀時間和方式,既不利于閱讀思考和消化吸收,更不利于閱讀大部頭專業書籍。
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更新學科知識和教學理念,獲取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逐步形成邊教邊學、實踐反思的良好習慣,亟需加大閱讀思考和反思實踐的時間——每日學習思考一小時。
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經歷職業發展的三個階段:教學新手、教學能手、教學專家,各個階段的閱讀內容和方式是不一樣的,從教學新手到學科教學專家,需要盡快改變自己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深入系統地研讀教育理論書籍。
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始終與書為伴,緊扣專業方向,規劃閱讀方法和閱讀內容。他們善于在實踐中反思和發現教學問題,敏銳地感受到當前的教育狀況,預知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而選定相應的主題,查找相關資料和文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邊實踐邊反思,邊學習邊改進,通過閱讀學習指導和改進實踐。這就是哲學意義的“在這里”——“去那里”——“回到這里”,通過這樣不斷的往復,逐步升入理想的教育殿堂。
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還善于把閱讀、實踐和創造、分享緊密結合在一起。即從泛舟學海的好手到精于教學的能手,從長于教研的強手到善于創作的高手。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的目的除了汲取別人的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還應分享自己的感悟,指導別人的教學實踐,豐富教育教學的理論武庫。由書籍的消費者走向經驗的創造者,經由發表體驗成功,自然會讓我們的閱讀走向良性循環。
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閱讀哪些專業書籍呢?
調查顯示,小學語文教師渴望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集中反映在語文知識、教學常識、教學設計、文本解讀、評價或命題等幾個方面,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認真全面地閱讀如下三方面的專業書籍:
1.學科專業文獻。農村和城市的教師需求基本一致。首先是文學理論,多涉及語文知識。這些書籍或許在求學階段學習過,如《文學概論》等,但應該與時俱進,進一步涉獵現代、當代名家的文章學、文藝學和文化學方面的專著,如張壽康先生的《文章學概論》,曾祥芹先生的《文章學與語文教育》,王先霈先生的《文學欣賞導引》,福建師大孫紹振教授的《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等。通過系統閱讀上述書籍,可以獲得解讀文學作品的路徑,迅速提高自己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如運用“以意逆志,反復出入;從變從義,多元解讀”的理念,緊扣文本中描寫景物的詞句,剔除一隅之見,準確把握《送元二使安西》的積極向上的詩歌主題。
2.教育學、心理學文獻。這是教育的基石,能告訴我們怎么教或怎么學,讓我們明確為什么這樣教或者這樣學。赫爾巴特指出:“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是心理學。應當說是心理學首先記述了人類活動的全部可能性。”這類書籍,一是兒童發展心理學,有北師大林崇德先生的《學習與發展》等;二是教育心理學,尤其是當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有臺灣張春興先生的《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和實踐》,有楊鑫輝主編的《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等;三是教學設計原理方面的書籍,如國內皮連生教授的《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翻譯的美國人R.M.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等;四是語文教學策略方面的書籍,如王尚文先生的《走進語文教學之門》,朱作人先生的《語文教學心理學學導論》等。五是教學評價方面的專著,如云南師大孫亞玲教授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徐士強等人翻譯的美國人Peter W.Airasian撰寫并一版再版的《課堂評估:理論與實踐》。這些書籍即使先期在師范院校已經讀過,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后聯系實際再讀,理解也會更深,收獲也會更多。
3.經典文學作品和其他書籍。這類閱讀,幫助我們走進兒童世界兒童心靈,融洽師生關系,“蹲下身子看學生”;這類閱讀引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學習言語表達,提升語文綜合素養;這類閱讀昭示我們教育名人的成長歷程,拓寬我們的心胸視野,贈與我們幸福生活的智慧啟迪。博采百花釀甜蜜,涵養童心潤課堂。“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何懼文本解讀把握不準,何懼語文課語不驚人!還可以閱讀一些外語雜志或者短小精悍的外語短文,既能充實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更能幫助我們體察語言學習的方法,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比如,聯系英語學習的實踐,特別容易理解漢語文教學中為什么讓學生先認識再書寫生字,為什么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猜度詞語的意思等。
“安安靜靜讀書,認認真真教書,自自在在寫書”,這是特級教師王菘舟職業發展、專業成長的不二法門,也是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