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航鷹
摘要: 課文朗讀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朗讀”,就是學生發聲的讀,借助語音,富有感情地讀書,并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富有成效地朗讀,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理解語文課本內容,發展其語言基礎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對陶冶小學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上看,朗讀教學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語文教師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查找出問題的癥結,并針對這些癥結提出優化朗讀教學的策略,來切實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策略
課文朗讀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富有成效地朗讀,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理解語文課本內容,發展其語言基礎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對陶冶小學生的情操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概述
朗讀是傳統的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也是有效提升語文整體教學水平和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朗讀的作用和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普遍年紀較小,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通過強化對他們的朗讀訓練,是提高小學生學習和理解語文知識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二、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證明,朗讀教學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從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上看,朗讀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朗讀的時間不足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過程中,仍然采用“教師主講,學生主學”的模式,一節課上,教師講的滿滿蕩蕩、面面俱到,而留給學生的時間則少之又少,因而造成學生朗讀時間的嚴重不足,也使得小學生對課文教學內容的不熟悉,對知識認知和理解的不充分。
2.缺乏正確的指導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教師采用的朗讀教學策略一般都是讓學生反復的誦讀,如此機械、陳舊的教學方法不僅缺乏新意,而且所收到的效果也甚為微小。教師對朗讀教學缺乏正確的指導和有效的評價,是造成當前小學生朗讀能力較弱的重要影響因素。
3.朗讀面狹窄
朗讀教學的內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詩歌,可以根據學生興趣選擇,也可以從課外教材中截取。然而,目前的朗讀教學現狀卻未能有效地將其實踐,朗讀教學所選取的內容千篇一律,都是以教材課文選段為主。狹窄的朗讀面使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效果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4.學生對朗讀不感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對事物認識程度不夠深入,在對語文的學習上,也主要是以老師教學為主。然而,正因為這樣的因素,一些老師便以為小學生什么都不懂,自己怎么教,他們就怎么跟著學。于是,在進行朗讀教學時,就單一地采取“齊聲讀”“大聲讀”的教學方法,未能充分激發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對朗讀失去了原本的興趣和耐心。教師這樣的做法,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其實,正是對小學生這些群體,教師才更要積極發揮出他們的自主性作用,培養起他們對朗讀的興趣。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和接受語文知識主要是以興趣為主導,如果教師忽視對小學生興趣的激發,就無疑丟失了教學的“工具”,又怎么能使心智懵懂的小學生喜歡朗讀,喜歡語文呢?
三、優化朗讀教學的策略分析
針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存在的諸多不足,作者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提出優化策略,切實改善當前朗讀教學質量和水平。
1.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
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達到的事情,需要通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有些教師為了所謂的“追效率,趕進度”,對學生朗讀環節能省則省,個別還直接跳過,但欲速則不達,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反而損害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所以,教師在提高語文朗讀教學效率時,就需要提供給小學生充足的朗讀機會和朗讀時間,使其在不斷地訓練中得到有效提升。
2.傳授正確的朗讀技巧
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朗讀教學也是如此。小學朗讀是一種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習活動,需要朗讀者生動、準確、形象地再現原文作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貌,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傳授其正確的朗讀技巧,幫助其理解文本內容和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掌握的朗讀技巧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主要包括適當停頓、輕重音區分、掌握語調、調整語氣以及控制朗讀速度等。學生一旦學會并運用這些技巧進行朗讀,自然而然地就會提升其朗讀的能力。
3.拓寬朗讀面,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符合小學生興趣和特點的朗讀材料,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朗讀面和閱讀量,并加以科學的指導和評價。同時,針對學生原先形成的不良朗讀習慣,教師也要注意糾正,尤其是學生在朗讀新內容中,更容易將種種不良朗讀習慣體現出來,如多字漏字現象,詞組拆開停頓現象,錯誤斷句現象等,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利用學生朗讀新材料的機會糾錯改錯,從而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4.創造豐富的朗讀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提高小學朗讀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培養小學生對語文朗讀的興趣,除了從小學生特性入手,選取其感興趣的朗讀材料之外,還可以創造豐富的朗讀形式,來讓學生體驗不同朗讀形式帶來的不同效果。比如,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當遇到關于人物對話選段的朗讀內容,就采用分角色朗讀形式;當需要烘托氣氛時,就采用齊聲朗讀形式;當學生情緒不到位時,就采用示范朗讀形式;當碰到朗讀的文章層次分明時,就采用引讀形式。豐富的朗讀形式,能夠引起學生對朗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帶給學生不同的朗讀體驗。
四、總結
朗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的情感交流過程,是培養學生語言興趣培養的重要部分,更是學生語言素養形成的基礎內容。有效的朗讀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學科教學大有助益,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朗讀的魅力與效用,不斷優化朗讀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的朗讀能力步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覃靜.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4).
[2]譚曉明.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優化.學生之友,2013,(09).
[3]伍元超.優化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考.中國農村教育,2011,(06).
[4]王風蘭.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探析.考試周刊,2014,(06).
[5]杜宏偉.音樂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選擇和作用.文教資料,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