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重要文化基礎課程,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過程中起著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傳統數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兼顧數學課程教育的多元屬性,從數學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及評價考核體系的設立等幾方面提出了數學課程設置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中職數學 課程內容改革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18-01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職業教育被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2010年,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筆者所在的學校于2011年7月開始建設國家級示范學校項目。示范校建設不僅對專業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屬于文化基礎課的數學課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中職數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中職數學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內涵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教育的數學課程開設普遍存在著困境:中職學校是否有必要單獨開設數學課程? 數學教學應講什么、怎么講以及如何考核評價等。
(一)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熱情不高
中職學校的學生起點低,在初中階段,一般是班上的后進生,學習上的挫敗感使學生從心理上排斥數學課,并有種畏懼感,數學基礎差異大,接受能力較差;而中職學校數學課的內容多,進度快,教學方法與初中有所不同,很多學生難以適應,加上數學內容抽象性強,導致學生普遍對學習數學的熱情不高,甚至喪失學習的信心,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師教育科研素質薄弱,課程設置不合理
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接受的教育基本是應試教育,部分教師依然采用 “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本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從教后外出參加進修或培訓的機會少,各兄弟學校間缺乏教學上的交流和溝通,教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素質大多偏低;缺乏到企業現場的實踐經驗,數學理論與應用的講授和專業完全脫節。由此可見,中職學校數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亟待提高。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對于開設數學課程在認知上出現了偏差,過于強調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將教學重點集中在了專業課的教學及實訓教學上,基礎理論教學課時較少。部分中職學校將數學課時根據專業實踐課程課時安排的情況隨意增減,數學課程設置極不合理。
(三)數學課程定位不準,教學評價體系單一
職業學校的數學課程立足點是為專業課服務。部分學校受學科本位主義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瑣碎的知識性傳授為主,內容多,理論性強,加上教材的專業特點不夠明顯,與專業聯系不夠緊密,輕視了數學的工具性功能,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中職數學課程設置的理念
中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課程設置問題是中職教育的核心問題。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中職數學課程承擔了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任務,即具有基礎性、工具性和應用性功能。基礎性是指數學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提供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工具性是指數學課程要服務于對應專業的專業課程和職業崗位,是學習其他專業理論和技術的工具;應用性是指數學課程要以應用為目的,在內容上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數學課程的定位可理解為: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服務;為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形成職業能力服務;為學生繼續學習、深造、接受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奠定知識與能力基礎。在示范校建設的背景下,我校對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建設、評價考核體系設立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三、中職數學課程設置與構建的策略
(一)課程設置的目標
改革中職數學課程設置,首先應建立明確的、適用于中職學生的課程目標。按照課程設置的理念,針對目前學生的現狀,結合我校各專業的需求,制訂了適合各專業的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活動設計”部分,并將本專業課程中的數學案例作為“活動設計”的內容,淡化知識的理論性而加強實踐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學目標強調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同時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要求既要提供支撐專業課學習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也要注重數學思想和數學美的滲透,即數學文化的功能。以提升數學素養,培養數學能力和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設置,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講究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凸顯數學文化的功能,建立完善的課程目標體系。
(二)構建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
基于數學課程服務于專業課程的思想,以后續課程的實際需要為度,兼顧學生的數學基礎水平,構建了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關聯的橫向數學課程內容體系的主體,并設計了學習任務模塊。同時,考慮到數學課程各模塊間的聯系、與初中數學和專業課程的銜接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基礎,對該內容體系重新進行了調整:將數學內容分為集合與邏輯用語、不等式、邏輯代數及應用、線性方程組、函數、三角函數、空間圖形和直線、平面向量、復數等模塊,其中,公共模塊包括集合與邏輯用語、三角函數、平面向量、復數等內容,是各專業必需學習的數學基礎知識,這部分內容應精講細講;專業需求模塊包括函數、邏輯代數與應用、線性方程組、空間圖形和直線等內容,為電工基礎、機械基礎、機車控制、接觸網等專業課程提供必備的數學理論基礎,開拓學生的數學視野,為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奠定基礎。
(三)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從本課程特點和課程定位看,教師可通過系統學習數學各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并廣泛涉獵各個專業學科,提升自身知識結構的深度和廣度;應多到現場參觀、學習,也可通過在職培訓、攻讀學位等各種方式,了解相關行業的現狀與前景,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此外,應鼓勵教師積極更新教學手段,大膽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發揮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直觀的優勢將抽象內容具體化;結合本校的專業特色,可采用項目教學、探究式教學等,主動挖掘與專業相關的數學問題,用專業中的數學案例作為教學的背景,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開展數學建模活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四)設立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評價,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既要關注知識能力的提高程度,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情感、態度等。在課程改革中,我校采用過程考核和綜合考核相結合的辦法,其中過程考核占60%,包括各項目理論知識及應用測試、課堂情況、軟件使用、課外作業等;綜合考核占40%,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傳統的閉卷百分制形式完成。另外,補充了包括以小論文、實踐操作、數學建模等形式的課外小作業,通過多種評價及解答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1]胡秋初.中職數學教學的現狀、定位與目標的研究[J].職業技術,2011,(4):108.
[2]唐琳.論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7):2.
[3]林開軍.中職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下旬刊),2013,(3):70.
作者簡介:
李娟(1981-),女,四川崇州人,內江鐵路機械學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