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偉
【文章摘要】
當代教師面臨著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這些都給塑造學生心靈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也就對教師的觀念、人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設一支觀念新、有人格、能力強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
德育;大學生;價值觀
1 確立正確的觀念
1.1 當代德育的互動性觀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在傳統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教育者居高臨下,受教育者被動服從。而現代德育強調兩者的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關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德育過程,相互教育,雙向影響,教學相長。國際教育界把21世紀看作為“創造教育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思維和知識創新能力。我國已經把創新教育作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所以教師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在大學期間仍是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惟一標準,以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教師要轉變“好學生=高分+聽話”的傳統人才評價標準,正確對待善于“標新立異”的學生,鼓勵學生質疑、創新,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師要努力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觀念轉變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習慣和創造能力上來。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培養創新人才,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傳授知識的單一教育職能觀為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整體互動教育職能觀。
1.2 當代德育的開放性觀念。
以往的教育工作,局限在學校范圍內,常常是就德育論德育。改革開放使我國在生產、科技、教育等諸多方面由封閉系統變為一個面向世界的開放系統,在大學期間,像網絡、QQ、微信微博等各種信息對學生思想、品德、觀點影響的渠道之多、范圍之廣、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由原來的封閉走向開放,我們的德育工作,必須把學生放到現實社會環境中,讓他們通過自己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洞察、了解、比較及實踐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鑒別能力和應變能力。一是利用本地的革命紀念地、風景名勝、文化古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結合學校的綠化、美化、凈化,進行藝術文化建設,讓優美環境育人;三是組織長跑、游泳、登山、定向越野等活動,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農村考察,進行生活體會,體驗貧困學生的生活,從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和對貧困學生的同情,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 塑造高尚的人格
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人格對學生心靈上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币簿褪钦f教師的人格特征是影響學生最直接的因素。他站在講臺上,從頭到腳,都是教材。教師的言談舉止、儀表風范,會對學生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質、道德情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應以良好的人格特征去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可以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學管理中最寶貴的財富。通常說來,教師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現為:
2.1 強烈的責任心
要切實有效地形成教師固定的教育習慣和教育心理,就必須強化教師的責任心。有責任心的教師尤為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滿足學生正當的內心需要。
(1)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令人擔憂的是,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和競爭激烈的就業壓力下,不少大學生存在著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和學習毅力不強的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幫助其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的奮斗目標和具體步驟。通過強化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堅持力,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關心學生的物質生活。一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在承受學業負擔的同時,還常常為經濟拮據而苦惱。對此,教師絕不能漠不關心。一方面,要借助集體力量,對那些家庭條件差、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主動關心、幫助,以盡量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一些“愛心活動”影響學生,讓他們在情景中體驗德育過程,經受良好品質的熏陶。
(3)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在學生中,不文明、不節儉、不守紀的現象屢見不鮮,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規范學生的行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講究吃穿玩用的學生逐漸多了起來,教師要著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勤儉節約、艱苦樸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2 敏銳的洞察力
優秀的教師能在看起來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相互之間的聯系,并對事件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進行比較,發展聯系點。作為教師對發生在眼皮底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絕不應等閑視之。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不失時機地解決問題,對教學管理是大有好處的。
2.3 超俗的創新性
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德育處在傳統思想和現實問題的沖突中,同時又面臨著外來文化的碰撞,會出現各種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思想。為此,高校教師應敢于向前人的定論提出疑問,并能設想新的見解和觀點。因此,教師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心,要有對真理執著追求、意志頑強、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要有不畏權威和困難、敢于冒險、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培養豐富的能力
3.1 科學管理能力
教育效率來源于科學的教學管理。當代教師應具備科學的管理知識、合理的管理方法,并以創造性的精神進行管理。如果常常隨自己的情感及好惡來對教學工作做出決策,容易使教學管理缺乏秩序。教師不僅要管理好學生,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科學研究能力
教師應走“科研型”“學者型”之路,這是高??沙掷m發展的思想要求。教師的科研是一種特定的教育科研,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是對教師自己的教學問題所進行思考和探究。第一是研究教法。研究教會學生學習(包括終身學習和創新學習)的方法、原則,能夠獨立進行教育科研,如能設計新穎的課堂教學環節、方案,調控課堂,課后評價等。第二是研究學法。主要是對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等方法的指導和研究,特別是加強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研究。
3.3 教育實踐能力
教育實踐是教師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落腳點,教師思想觀念、教學行為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必須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在教學實踐中內化現代教育思想,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
3.4 人際協調能力
在工作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及學生家長等進行交流,尤其是與學生的交流是教師的日常工作。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在交流中尋求理解。因此,教師應不斷學習一些交際學知識及交際心理知識,以產生較好的交流效果,滿足當代高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
總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高校工作任重而道遠。如何才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美譽,需要全體高校工作者們在自己平凡而崇高的工作崗位上,勤懇、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