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眩暈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眩暈病已成為當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的基礎性病癥之一。筆者從中醫學的角度出發,詳細介紹眩暈病的中醫辨證及治療,旨在探尋其最佳治療方法,從而不斷提升眩暈病病人的整體治療效果。
【關鍵詞】眩暈病 中醫辨證 治療
1.前言
中醫學將眩暈病的發病機理定義為“髓海空虛”“情志不遂”“病后休虛”“飲食不節”“跌打損傷”等。“淤”“風”“痰”以及“火”等都會使之清空受擾,而氣血不足、清竅失養會直接導致眩暈病的發生。
2.眩暈病的中醫辨證及治療
眩暈病的中醫辨證主要包括“痰濕阻肺證”“肝陽上亢證”“氣血虧虛證”“腎精不足證”等[1]。
2.1痰濕阻肺證
⑴主要證候:若機體為“痰濕阻肺證”,多會表現出食少多寐;惡心嘔吐、痰涎;頭重昏蒙、眩暈;舌淡且舌苔白膩、滑潤等癥狀。⑵治療方法: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濕”為主。⑶藥劑:以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該方劑具有脾主運化之意,為生痰之良方。方藥包括15g澤瀉、10g半夏、30g葛根、10g白術、10g竹茹、10g天麻、10g蒼術、10g陳皮、15g苡仁、20g茯苓。方中,白術具有健脾化痰之功效,半夏可用作燥濕化痰,而天麻具備平肝熄風之用,將三者進行合用,可起到熄風止眩與健脾化痰的最用。蒼術、苡仁與茯苓為健脾滲濕的良藥,而陳皮具備理氣化痰之功效,竹茹可降逆氣與祛痰熱。澤瀉與葛根配合使用,能達到生津降濁的目標。將上述方藥合用,共同發生作用后,可起到“化痰熄風”與“補氣健脾”之功效。
2.2肝陽上亢證
⑴主要證候:若機體為“肝陽上亢證”,多會表現出急躁易怒;頭目脹痛;心煩失眠;口苦口干;耳鳴目眩;舌紅苔黃等癥狀。⑵治療方法:以“熄風瀉火”與“平肝潛陽”作為主要治療方法。⑶藥劑:以加減天麻鉤藤飲為主。由于“肝陽上亢證”大多表現為肝腎不足,偶爾伴有眩暈癥狀,當機體過于勞累、情志波動時,往往會加重病情[2]。針對這類型病人的治療,若病情發展速度較快,則只能治標;若病情發展緩慢的條件下可達到治本的目標。該癥候為肝火、肝風上擾,即為“急”與“標”;而肝腎不足則為“緩”與“本”,因此治療重點為“熄風瀉火”與“平肝潛陽”。所用方藥包括10g黃芩、10g天麻、10g菊花、15g鉤藤、30g石決明、15g白芍、15g白蒺藜、10g夏枯草、15g牛膝、30g丹參、10g梔子。方中,黃芩、夏枯草、梔子及菊花具備清肝瀉火之功效,白蒺藜、天麻與鉤藤具有平肝熄風之用,白芍可平抑肝陽與柔肝斂陰,石決明在重鎮潛陽方面具有良好作用,而牛膝與丹參具有涼血化瘀之功效,且牛膝還可用作引火下行等。將上述方藥合用,共同發生作用后,可起到“熄風瀉火”與“平肝潛陽”之功效。
2.3氣血虧虛證
⑴主要證候:若機體為“氣血虧虛證”,多會表現出脈細弱;面色恍白、納呆腹脹;眩暈;舌淡體胖且白;心悸少寐;唇甲不華等癥狀。⑵治療方法:以“調養心脾”與“補益氣血”作為主要治療方法。⑶藥劑:以加減歸脾湯為主。中醫學將脾胃認作氣血生化的源頭,因此若機體氣血虧虛,根本性原因為脾氣虧虛及化源不足。如氣虛清陽無法得以有效上升,則血虛腦海會呈現出失養狀態,進而發展為眩暈病。針對這類型病癥,所用方藥主要包括10g甘草、30g黃芪、15g丹參、15g黨參、10g川芎、10g白術、30g葛根、10g陳皮、10g柴胡、10g升麻、15g白芍、15g當歸。
2.4腎精不足證
⑴主要證候:若機體為“腎精不足證”,多會表現出脈細或數;腰膝酸軟;舌體瘦小;神疲健忘;日久不愈;舌紅少苔;耳鳴目澀;眩暈;潮熱盜汗等癥狀。⑵治療方法:以“填精益髓”與“滋補肝腎”作為主要治療方法。⑶藥劑:以加減左歸丸與右歸丸為主。中醫學認為,若機體腦海失養或腎精不足,就可能會導致眩暈病的發生,因此針對這類型病癥,所用方藥主要包括30g丹參、30g熟地、15g川芎、15g山萸肉、15g葛根、15g山藥、10g菊花、10g丹皮、10g枸杞、10g云苓、10g澤瀉。方中包括“三瀉”和“三補”,其中,“三瀉”為云苓、澤瀉與丹皮,可以防止出現滋補太過等情況;“三補”為山藥、熟地與山萸肉,具有滋養脾臟、肝臟與腎臟精血的功效。菊花與枸杞可用作益精明目和滋補肝腎等,丹參與川芎具備行氣活血之功效,而葛根則具備升發清陽的作用。將上述方藥合用,共同發生作用后,可起到“益精血”與“補肝腎”之功效,可有效消除眩暈癥狀。
3.討論
中醫學中,眩暈病的發病機理主要包括“虛”、“風”、“瘀”、“火”、“痰”等,“本虛”為氣血虧虛和肝腎不足,而“標實”則為“風”、“瘀”、“火”、“痰”。就眩暈病本身而言,其發生與發展都較為復雜,且往往會伴隨著其他不同的癥候,因此醫師在選用方藥時,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適當作出調整。
參考文獻:
[1]楊文豪,周德生,高曉峰,胡華.眩暈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臨床路徑實施效果分析[J].光明中醫,2013,28(9):1827-1828.
[2]黃友衛.眩暈病中醫辨證分型與經顱多普勒相關性分析[J].廣西中醫藥,2011,34(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