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中華
摘 要:小學生的潛能有所不同,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責任感。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原有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真正地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的能力發展在小學階段的鍛煉非常重要,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承擔著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任務。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因個體的差異,他們的潛能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善于探究與合作,形成責任感。可以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培養學生下面的幾個能力,才能促其成才。
一、了解學生的原有能力
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關系到以后的學習。所以,在數學教學之前,我們就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原有能力水平。在新的知識學習時,總是要有舊的知識幫助其學習,用已經有的知識學習新知,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少走彎路。如在講一個新的數學概念時,這個概念如果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從實際中引出問題,捕捉到學生原來已經具備的舊知,從生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料,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原來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學生就會很快理解數學概念,而不是感覺云里霧里。這種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的數學問題,會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數學教學不僅有數的教學,而且也要求有數學的歷史、文化等教學,讓學生學會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對待周圍事物,有一個端正的態度,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了解事物、認識事物,并形成一種數的能力,很輕松的就能把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印入大腦,這種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計算能力,還要形成大的數學意識,特別是有意識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量關系。另外,還要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在新知學習時要能靈活運用舊的知識,主動去探究新知識。
二、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形成探究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成為《數學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學生是在不斷發展的,其學習新知識所具有的能力就是他的潛在能力。所以,每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潛能,而且所具有的潛能是無限的。教師要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形成強大的學習動力,這樣既能發掘他們的潛能,也能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
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要單純的給學生數學答案,而是創設一定的情境,給他們思考的機會,以便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這是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問題。在數學教材中的例題可以起到范例作用,學生通過學習例題,能了解數學的一般規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只是基礎知識,學會這些命題并不等于很快地掌握與之相似的問題。因此,學生如果想要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就要深入思考,有一個學習與鞏固的過程,甚至經過多次的嘗試才能達到熟練。
三、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數學學習并不是全靠教師來教,還要靠學生的自學。所以,數學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學生學習的知識量少,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逐步形成一種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果沒有這種自學習的能力,就不會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取得好成績。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多分析數學的方法,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探究和發現中不斷發展自己的數學能力。如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預習,在預習中有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后在課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而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與教師的講解比較一下,看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解有什么不同,教師的講解是不是更為深刻、方法是不是更為簡捷等。通過不同的角度學習同一個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教科書例題的研究,雖然教科書上的例題不多,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分析例題,能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例題,形成自學能力,進而在學習中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總之,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的用心指導與幫助,如果教師用了足夠的時間給學生以幫助,那么學生就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并達到正常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并發揚他們的優點、彌補缺陷,通過不同的方式轉變他們的狀況,讓他們都能有正確的學習數學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提高,才能在全面發展中成才。
參考文獻:
[1]張穎.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云南教育,2000(22).
[2]葉曉芬.數學教學應立足課堂[J].青海師專學報,2005(S1).
(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