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穎
情感是人世間極為美麗的花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情感教育有著很高的要求。基于此,作為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執教者,應該以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新的態度,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情感教育,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一、塑造魅力,以“講”激情
故事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采用故事教學是非常適宜的。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生動有趣的故事他們很感興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精心準備教學內容,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事理,從而讓學生更加堅定信念,提高認識。
(1)選擇依據,符合需求。曾有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您今天給我們講的這些故事好好聽,您能再給我講一講嗎?”可見,小學生愛在玩中學,樂中思。平淡的灌輸式教育只會讓學生對學習越來越乏味,而故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積極思考,并且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從而達到預期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活用教材,超越教材。一本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可能已經用了很多年,對于學生來說也許提前都預習了,他們對于書本內容也早已沒有了新鮮感。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再依葫蘆畫瓢式原封不動地講一遍,那么學生就覺得很沒勁,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而故事是依據教材而編,將教學內容整合到故事當中,將教學重難點演變成曲折的故事情節,可以真正實現“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3)情節生動,互動性強。采用故事教學,我們的教學思路也會更清晰,因為故事都有一根發展的主線——故事情節。有了這個故事情節,在課堂教學中也就不會再有疏漏。這些故事都是根據生活改編而成的,選擇的面比較寬泛,可以增加許多互動環節,比如讓學生演一演某個片段,猜一猜接下來的故事情節,這樣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源自生活,回歸生活。故事反映生活現狀,它其實就是生活的縮影。所以,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故事進行篩選,選出一些典型的、富有哲理的、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并與教材進行整合,從而對學生進行教育。因為這些源自生活的故事能夠讓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內心情感和對生活更加深刻的思考。
二、巧設情景,以“景”誘情
俗話說:觸景生情,具體的情景可以喚起相應的情感。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手段,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這樣的情景標準,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大部分學生主動參與。二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積極開展內部心理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教師要合理地運用幻燈、掛圖,各類媒體,加以生動描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使學生情緒受到感染。如教《珍愛生命》一課,教師邊播放5·12汶川大地震的錄像,邊用帶有感情的語言講述一個個生命的奇跡,感悟生命的可貴。用視聽結合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情景,達到了情景交融,以“景”誘情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學生的道德評判能力,從而達到預料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互動,以“歌”促情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作為一種信息媒體,適用性較強。在品德課的教學中,運用歌曲教學不僅可以陶冶性情、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開闊,從而對社會的認知更加深刻。
(1)先聲奪人,新課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暫,利用歌曲進行導入,不僅能使課堂氛圍得以活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能夠快速調動學生的情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首合適的歌曲導入不僅能夠驅除無關信息對學生的干擾,還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進入情境,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從而產生先聲奪人之效。
(2)引起共鳴,激勵人生。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音樂包含了比詞語大一百倍的力量。”音樂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運用形象、直觀、生動的音樂能大量刺激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和理解能力,并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回歸思想品德課的真諦。
(3)鞏固總結,深化主題。一堂成功的課,總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結尾。有的課選擇合適的歌曲作為結尾,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學習中的疲勞,而且能使他們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促使他們將知識內化為覺悟,外化為行動。例如,教學《生死不離》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汶川地震時感動的場面后,在結尾播放歌曲《生死不離》,利用書上現有的歌詞,讓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基于此,加強品德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總之,在思品課中,教師要想成功吸引學生,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作為品德教育的實踐者,需要積極投身于生活,用發現的眼光對待生活,用生活化的氣息感染課堂,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學生,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