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德懷 曹建東
摘要:在中高職銜接教育推進過程中,存在著思想認識不夠統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太銜接、課程體系不好銜接、課程內容不易銜接、質量考核評價方式不便銜接等不銜接現象,影響和阻礙了中高職的有機、有效銜接。需要克服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完善體制機制的協調性,加強中高職銜接內涵建設的有效性,開創中高職銜接校企合作新模式。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不銜接現象;剖析;治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2-0005-03
一、中高職銜接中不銜接現象剖析
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不銜接現象依然存在。崔戴飛、徐云清在文中指出,中高職存在專業不銜接、學校不銜接、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不銜接等狀況。[1]郭翠蘭撰文指出,中高職銜接中存在文化課脫節、專業課重復、技能課倒掛現象。[2]徐國慶、石偉平也認為,中高職發展至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在靠近,而是裂痕越來越深,這是因為沒有完全抓住中高職銜接問題的本質。[3]這些判斷不是空穴來風或危言聳聽,根據調查和訪談,我們發現各地在推進中高職銜接過程中不夠銜接的現象確實存在,主要表現如下。
(一)思想認識不夠統一。目前,中高職學校領導和教師普遍理解和認同中高職銜接。調查顯示,僅37.5%的人認為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中高職銜接的根本目的,而23.39%的人認為中高職銜接是為了解決中高職院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訪談中,中職學校領導和教師認為中高職銜接是一件好事情,能給中職學生創造更多的升學機會和發展通道,能增強中職的吸引力,也能給高職輸送更多的生源。但是,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另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一體化方式培養人才的設想是好的,出發點是對的,但當前一體化培養的政策環境、制度和機制條件都不夠成熟,難以真正突破原來分段培養模式的簡單組合,目前還沒有真正實現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況且,高職院校不少專業不愁生源,用不著通過中高職銜接方式來招收學生,一些專業通過中高職銜接招收的生源質量也普遍不高,培養和管理難度都很大。可見,對中高職銜接的思想認識,在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尚未形成協調統一的認識,更不要說在教育與社會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形成普遍的共識。
(二)人才培養目標不太銜接。調查顯示,31.63%的人認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目前中高職銜接過程中最主要的困難。中職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長期以來一直都沒有徹底解決,因此,開展中高職銜接教育,中職學校在理論知識、技能水平、素質要求方面究竟培養到什么程度,什么標準是合適的、可行的,與高職階段培養目標是真正銜接的,以及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如何定位是準確的、有效的等諸多問題在當前的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依然沒有清晰的回答。訪談中,大多數相關專業負責人認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國家層面的事情,他們對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標準也拿不定主意,更沒有決策權力,對企業和社會需求的標準也缺乏科學準確的把握,所以,在制定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時只是把原來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進行了簡單的組合,沒有進行科學的、規范的一體化設計。可見,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質性和量性方面如何有機銜接,目前還處在比較模糊或探索的階段。
(三)課程體系不好銜接。在調查中,23%的人認為課程體系銜接是開展中高職銜接的重點工作,27.55%的人認為課程體系是當前中高職銜接的主要困難。通過訪談了解到,目前正在使用的“3+2”“3+3”等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基本上是高職院校的專業負責人牽頭將中職和高職原有的課程體系拼接而成,刪減中、高職名稱相同的課程,整合名稱相似的課程,保留名稱不同的課程。如此得到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沒有真正根據中高職系統性、一體化人才培養的需要進行科學論證和規范設計,課程體系銜接的內在邏輯不清,內在關系不明,拼接痕跡明顯,有機銜接不到位。
(四)課程內容不易銜接。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問題很多,許多課程方案在實踐中其實是無法執行的,有的甚至違反了最基本的課程原理。[4]從當前已經實施的中高職銜接項目來看,中職階段的課程既要兼顧中高職銜接,又要適應中職階段的崗位要求和考核標準,加上中職和高職在絕大多數省市都分屬于職業教育處和高等教育處管理,各自的管理要求致使中職和高職特別是中職既定的教學標準難以改變,中職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也不能對課程做大幅度改革。另外,由于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和實驗實訓條件的限制、教學管理模式的制約,中職學校缺乏課程改革的勇氣和水平,也不愿意深入開展課程改革。訪談中得知,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展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項目化、模塊化課程改革,與中職現有的課程在形式、內容、難度和要求上難以匹配。所以,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及內容與銜接前的課程和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多實質性的變化,即使課程名稱做了修改,課程內容大部分還是換湯不換藥。這也是當前中高職銜接中的致命弱點。
(五)質量考核評價方式不便銜接。目前,五年一貫制中高職銜接項目對學生質量的考核是由同一所高職校設計和執行的,采用“逐年考核,合格升級”的方式從中職段逐步升級到高職段。“3+2”或“3+3”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高職院校牽頭制定,他們對中職階段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主要采用“中職為主,高職抽測”的方式,即中職學校按中職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質量考核,高職院校每學期抽測2—3門課程。目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抽測也只是根據中職學校提供的幾套試卷再組卷,實行所謂的教考分離方式。這樣的質量檢測和考核對中職學校的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起不到實質性的影響和引導,況且對學生的技能訓練、素質養成基本上都沒有真正介入。至于中職三年學業完成后如何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課題組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學校都還沒有具體的方案和標準,也有一些學校提出中職考核合格的學生應該全部進入高職深造,也有學校提出還要另行組織一定形式的考核。總之,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還沒有明確的銜接方案。
二、做好中高職銜接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中高職銜接,既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也是國家的戰略任務。因此,解決銜接過程中的不銜接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各地需要高度重視、大力研究和盡快解決。
(一)克服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中高職銜接的根本目的一定是為了系統化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企業的需要,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中高職銜接項目不會面向所有中職學生[5],且并非所有中職專業都適合中高職銜接[6]。因此,必須明確,在各個地區究竟有多少學生和家長有這種需求,多少企業有這種需要,哪些專業更適合中高職銜接模式,哪些學校更具備開展中高職銜接的條件等諸多問題,更需要決策者、研究者共同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科學判斷,切不可盲目跟風或主觀臆斷。實際上,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中高職銜接的專業不受學生和家長的青睞、開展中高職銜接教育的學校不被社會接納的問題。因此,各地區在推進中高職銜接教育過程中,要以專業為紐帶,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目的,認真做好專業銜接、學校工作,在政策、制度、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二)完善體制機制的協調性。以專業為紐帶的中高職銜接,首先需要解決中職專業目錄與高職專業目錄的銜接問題,需要修訂和完善兩大類專業目錄。另外,中高職銜接必然要涉及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合作、職業教育管理部門與高等教育管理部門的溝通等,需要從責任的落實、經費的預算、資源的整合、過程的管理、困難的排解等方方面面形成良性的、協調的工作機制,在分工的基礎上協作,在協作的基礎上分工,本著培養和造就一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加強中高職銜接內涵建設的有效性。針對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考核評價等方面的不銜接現象,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通過專項課題、招標課題、委托課題等加強研究,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區域內共建共享,切實解決問題,提升內涵,促進發展。江蘇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就是一個有力的推動:2014年全省首批立項43項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課題,每項課題給予40-60萬元的經費資助,涉及43個專業、22所本科高校、44所高職院校、88所中職學校和32家企業,重點研制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制定主干課程標準,編寫主干專業課程教材以及進行相關資源建設。這必將對江蘇省中高職銜接教育的內涵提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開創中高職銜接校企合作新模式。中高職銜接本著人才系統化培養和技術技能積累創新的目的,一方面要做好職業教育體制內的工作銜接,同時更要開創性地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銜接。中高職銜接的校企合作一定不能是原來分段校企合作模式的簡單疊加,需要根據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增加校企合作的銜接要素,填補傳統合作模式的不足。特別是中職階段的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主要圍繞促進學生就業技能的訓練展開,而開展中高職銜接的中職教育不再是直接以“就業”為導向,主要應圍繞學歷提升、技能水平提升、創新能力提升和綜合素質提升開展教育。因此,校企合作需要類型增多和功能拓展,需要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奠定厚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高職階段的校企合作,也一定要在中職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基礎上做到有機銜接,深化合作,創新校企合作對口式銜接模式、疊加式銜接模式和延展式銜接模式,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在一體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戴飛,徐云青.中高職銜接的現實問題及應對策略——以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職銜接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4(11).
[2]郭翠蘭.中高職銜接基本問題與協調發展若干對策[J].職教論壇,2007(3).
[3]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4]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
[5]臧志軍,石偉平.中美兩國中高職銜接機制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1).
[6]劉榮秀.中高職銜接的現狀調查與政策評析——以廣東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0(16).
(責任編輯:方健華)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divergences in recognition,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essay suggests measures such as overcoming the objectiveness in policy making process,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new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Key words: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vergent phenomenon; analysi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