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琴
摘 要:英語教學中,常常發現許多厭學英語、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他們學習興趣不濃厚,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也常常是被教師所忽略的弱勢全體。如何讓這些學困生重拾信心,是一線教師不得回避的問題。教師要從四個方面即要求低一點、問題易一點、任務少一點、形式新一點等“四個一點”論述,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樂學;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大班上課的班級,教師要兼顧每一位學生的確有難度。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對部分學困生進行有效教學,使他們重拾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促使他們愛上英語,培養他們會學、樂學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四個一點”:要求低一點、問題易一點、任務少一點、形式新一點等,可以促使學困生樂學、會學。本文結合牛津英語的教學案例,簡單談談這“四個一點”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促進學生成才。
一、要求低一點——重拾學習的自信
學困生最大的特點是學習沒有自信、缺少興趣,因此讓他們重拾自信是關鍵所在。而對他們要求低一點是他們重拾自信的關鍵,即教學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則有其重要的意義。
每一單元的Integrated skills中的Speak up,要求有熟讀并背誦對話,模仿所給的對話而編寫對話,并表演出來。這兩個要求,對學困生而言,能熟讀就為他們豎起大拇指,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逐步地意識到自己同樣可以學好、學出精彩。而如果要求他們編寫對話,一定使他們對英語望而生畏。
教學的每一部分、每一環節、甚至每一個知識點的運用,教師都可以設計不同的要求,對學困生要求低一點,讓他們在學習中嘗到成功的樂趣、重拾學習的自信。
二、問題易一點——感到學習的樂趣
所謂問題易一點,指的是所提出的問題要容易、簡單一些,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享受成功的機會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否則,所設計的問題和練習難度較大,只適合部分優生,而忽略了大多數的學困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感受,教學質量提高是不可能的,談高效課堂也成為空中樓閣。因此,教師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去量體裁衣,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學習的快樂,實現樂學的宗旨。
問題教學法是新課改形勢下被每一位教師所崇尚、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要讓每一學生都感到學習的樂趣,所設計的問題難易適中且有層次是非常重要的。如8B Unit4 Reading,教師設計問題后,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Did Gulliver know where he was when he woke up?Did Gulliver do anything to help himself out?這些是Yes/No問題,多數學生做起來有成功的感覺。教師再提出問題:What were the tiny peoples reactions to Gulliver when he tried to helped himself out?Why did the tiny people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這些問題需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一個同學回答難度較大,可以幾個同學回答,不斷補充,將問題回答完整,因此,對學困生來說更有難度。
三、作業少一點——減輕學習的心理負擔
新課改形勢下,在強調自主學習、減輕學業負擔的今天,多數英語教師仍然是應試教育的桎梏,作業量大、應試型作業如機械抄寫、反復背誦、大量的練習等導致學生對作業的厭倦、對英語學習毫無興趣可言,作業以應付為主要形式,其結果、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改革作業的要求、形式、減少作業的量勢在必行!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另外,設計開放型的課外作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方式之一,因為多數的學困生動手實踐能力強,喜歡動手實踐,不喜歡被動地接受。如學習8B Unit4 A Good Read前,讓學生做個小調查:What kind of books do the students like best?設計一定的實踐性的課外作業可以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培養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學習。
四、形式新一點——促其樂學的根本轉變
說到底,學生對學習的被動,教學方式的老化、陳舊是主要誘因,灌輸教學、被動接受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因此,新課改要求創新教學,改變傳統的灌輸教學,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會學的根本轉變。
教師采用活潑的、新穎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樂學,有其實踐意義和重要意義。如在教學中采用游戲法、故事法、情境法、競賽法等,能激發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如學習Numbers時,全體同學每人說一個數字,從one開始,一個接一個,直到說到one hundred,說錯的、反應慢的會被淘汰出局。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慢一點,然后逐漸加快速度,游戲的難度就會逐漸增加。這樣寓知識于游戲中,會讓學生學會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實踐環節和英語學習完美結合起來。如學習International charities時,讓學生上網查詢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ORBIS、UNICEF等更多的國際慈善機構的名稱、作用等,在探究中、自由活動中構建知識,比聽教師講解這些慈善機構的背景效果好百倍。
總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英語學習中,學困生普遍存在且為數不少,如何讓這些學困生重拾信心,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是值得每一位教師不斷深思的課題。讓這些學困生對英語學習不再貧困,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和英語成績,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小覷。當然,方法各異,只要能調動學習積極性的都是好方法。不過,筆者認為任務少一點、問題簡單一點、作業少一點、形式新一點可以助學困生學好英語一臂之力,讓他們真正實現樂學的根本轉變,進而走上成才之路。
參考文獻:
[1]王佳芳.淺談初中英語“學困生”的興趣培養[J].林區教學,2012(6).
[2]李恒秋.初中英語趣味教學談[J].讀與寫,2013(4).
(江蘇省高郵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