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課程的實施更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作支撐,要求教師樹立開放的、多元的大課程資源觀,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內校外各種課程資源,努力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耙环剿?,一方文化”,本土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最直接、最廣泛、最有說服力的特色教學資源。如何樹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積極主動地開發和利用本土資源,讓本土資源鮮活地進入課堂,將課堂教學與本土教學資源很好地結合起來,一直以來是我難解的困惑。前不久,在南京市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動中,公開課《企業的經營》給了我很好的啟示和反思。
【案例描述】
《企業的經營》一課是《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第五課的第一框題。本課知識點多,重難知識點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與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比較抽象,想要在一節課上完成教學目標并能有所突破著實不易。
授課老師準備了詳實的學案,通過學案做好前置性學習和閱讀的鋪墊,讓學生課前對知識進行了梳理。課堂上,以時政播報的形式,從當前的兩個經濟熱點問題導入,以“張近東與蘇寧云商”的素材為藍本,以蘇寧公司的發展為主線,設計了走進蘇寧集團、解讀蘇寧現象、展望蘇寧未來三個主題,開展了系列探究活動。
在走進蘇寧集團主題探究環節,授課老師組織了一系列探究活動:從蘇寧公司名稱原蘇寧交家電公司到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變化,讓學生探究公司的類型及其特點,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兩者的不同點。模擬公司的成立,讓學生討論他們可以開什么類型的公司、在公司的分工和角色,讓學生在活動中對公司設立的條件、公司的組織機構、公司的類型有更深的理解。
在第二環節解讀蘇寧現象的主題探究中,授課老師通過“張近東與蘇寧云商”素材的閱讀,概括了蘇寧20多年的發展之路:從1990年張近東白手起家創立蘇寧交家電公司,專營空調,到1996年走上家電連鎖之路,2003年全國首創“3C模式”,2004年成為上市公司,2013年更名為蘇寧云商,走上網絡化、國際化之路,并播放了蘇寧發展的一段視頻,讓學生從蘇寧公司的發展,探究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概括了影響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第三個探究活動展望蘇寧未來環節,授課老師設置了一系列問題:“蘇寧經營很成功,會帶來哪些好處?”“公司經營不成功,會出現什么結果?”通過問題的分析、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全面認識企業兼并與破產的現象,結合蘇寧的收購,探究其積極意義。最后,授課老師以關心成功的企業家及他們的創業史為命題,留給了學生對“創業的成功需要什么?”的思考。
【案例分析】
本節課內容詳實,設計精妙,亮點紛呈。授課老師以南京土生土長的蘇寧公司為典型案例,一例到底,一氣呵成,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生動性,其對本土資源的充分運用給課堂帶來的靈動和生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本土資源的魅力和價值。
1.激發興趣,激活思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盡量縮小課程資源和學生在時間、空間的距離及學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異。本土資源融文化內涵、自然環境于一體,兼具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具有直觀性、生動性,易于學生理解接受。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應善于洞察社會變化,聯系現有的課本教材,發掘本土資源中的教學資源,捕捉教學需要的本土課程資源,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如能用好本土素材,有利于提高教學實效。
此節課所用的蘇寧云商案例具有很強的典型性:作為南京的本土民營企業,蘇寧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位列中國民營企業前三強,它的成長和發展就在學生身邊,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曾幾何時,“買電器,到蘇寧”風靡南京,大部分學生家庭都到蘇寧買過電器,學生熟悉的現象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授課老師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本土課程資源引入教學,能讓學生感到政治課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主動參與的意識,使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2.豐富情感,提升價值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其中一維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本土資源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絕大多數學生對故鄉的風土人情應該都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本土資源,更具體、更親切,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更容易激發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效喚醒學生對家庭、對家鄉的本土情結,培育學生對家庭、對家鄉的親情觀念。
蘇寧公司是我們江蘇民營企業發展成功的典范,是南京的驕傲。當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蘇寧公司從1990年一家十幾人的小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長為擁有近2萬員工的大公司集團,當看到福布斯中文版將2012年中國年度商業人物的唯一殊榮授予了蘇寧集團創始人張近東先生,2013年中國富豪榜上張近東先生位于江蘇省榜首時,除了驚訝、感慨,更激起了一種自豪和激情,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動,激發出對家鄉的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3.突出主體,開拓創新
新課程改革要求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要完成這一轉變,首先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得學習成為由師生共同完成的、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的活動。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本土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打破了學科與學科、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課本與生活之間的壁壘,密切了教育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溝通了學科與生活實踐經驗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習活動更具個性色彩和探究趣味。從教師發展的角度來看,在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強化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了教師的課程設計意識和能力,提升了教育智慧。總之,本土資源鮮活地進入我們的課堂,使得課程及學習方式得以重建,學生主體性得到發展,師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提升。
【案例反思】
用好本土資源是為了更好地為政治教學服務。授課老師的課給我啟發,也帶給我反思:如何立足生本,更好地利用本土資源,激發課堂生機,演繹靈動課堂,這是我們探究的永恒命題。
1.收集資源是前提
首先要收集、占有、積累豐富的本土資源。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要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作用,發揮資源得天獨厚的“本土優勢”:地利與人和的優勢,鼓勵學生共同開發本土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觀看新聞、查閱資料、網上檢索、訪問、采風等等方式收集各種可用的信息和資料。
在上這一節課時,我也一樣選擇了蘇寧公司,由蘇寧的發展看企業的經營。我之所以選蘇寧還因為我校(南京市寧海中學)和蘇寧公司有特殊的淵源:蘇寧起步,最早的交家電公司就在我們學校的正對面(寧海路),現在蘇寧公司的總部就在離我校很近的山西路上,學校周邊有很多蘇寧的網點,最近學校附近全國文明一條街湖南路的改造也與蘇寧的發展有關,可以說蘇寧的奇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趯W生對蘇寧的關注和興趣,課前,我布置了一些前置性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不同的問題從不同角度(組織機構、類型、發展等)查閱資料、網上檢索、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收集各種有關蘇寧公司的素材,鼓勵學生適時地走出課堂和學校,“零距離”接觸社會,參與社會生活,感受社會變化,調動各種感官,讓學生在“親歷”中獲取有益于身心發展的課程資源,同時在此過程中親身感受到家鄉的變化,從而加深對黨和國家在現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了解。
我們還調動一切手段,動用各種人脈優勢,充分挖掘當地的教育資源。本課我們除讓學生“走出去”,還“請進來”:請蘇寧知名高管或其他知名企業的經營者進課堂,給我們做講座,現身說法,現場互動,更有說服力?!白叱鋈ァ薄耙M來”,有利于培養學生注重實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有利于讓學生將所見所聞、個體經驗、個性判斷與課堂的教學交融互動,將自己置于主體地位,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發掘本土課程資源。諸如本地歷史遺跡、悠久的民風民俗、日新月異的經濟變化、近期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當地的文化標志、人物等等,都會對思想政治課本土課程資源的獲取提供直觀、快捷、多維的幫助,逐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利用,并讓其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行為。
2.精選精編是關鍵
資源充分是前提,精選、精編是關鍵。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有選擇地選取典型素材,并將文字、圖片、視頻、動畫、歌曲等形式有機整合起來,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本土進課堂,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
案例中的授課老師精心準備的“張近東與蘇寧云商”的素材很是詳細,但容量大,內容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把握重點、提煉觀點有一定的難度,更難以生成與運用了。在本土資源應用的過程中,應選擇與課本知識點有密切關系、能說明問題的內容,比如,可選用蘇寧云商公司章程的部分內容來說明公司的含義、類型及組織結構和特點;可選用同學們熟悉的廣告語:從“買電器,到蘇寧”到“來蘇寧,把幸福帶回家”再到“來蘇寧,用科技創造幸?!薄爸腔厶K寧、科技蘇寧”等等,來看蘇寧的經營戰略、理念的變化。
政治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時效性。我在上這一節時也是從時政導入:我選用了新鮮出爐的胡潤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排名圖片,學生對位于前列的富豪們及其背后的公司很感興趣,對于個人資產位于江蘇省榜首的張近東先生及其背后的蘇寧云商集團很是關注。個人創造公司,公司也成就著個人,學生由此也深刻地感受到創造財富與分享財富、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在精選、精編材料的過程中,選材既要注重典型,為教學服務,又要貼近學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處理、展示課程資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提煉。
3.精心設計顯活力
本土資源的開發、精選誠然重要,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舉足輕重。教師必須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巧妙構思,精心設計,自然貼切地引入、活用本土教學資源,唯其如此,才能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有一種親切感。
授課老師選擇導入本課的兩則時政信息比較典型,一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改革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擬放寬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條件的有關規定,二是蘇寧收購,都是與本課的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信息,具有鮮活性。如果再對時政材料略做分析,如結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的新聞,進一步挖掘這一舉措的積極意義,分析降低創業成本、激發社會活力帶來的積極影響;聯系蘇寧收購PPTV,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的新聞,分析企業兼并的意義,進行相關觀點的鏈接,效果或許就更好了。
法定公司的兩種形式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在比較兩種不同類型的公司時,由于內容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在概括其共同點時,盡管授課老師再三啟發:“這兩類公司有個共同的特點是有限,什么是有限呢?”學生啟而不發。在這種情況下,可充分利用蘇寧的素材來說明:“張近東先生2013年身家是268億元,他以35億元資產認購的蘇寧公司股份,假設有一天蘇寧經營不善,破產清算,張近東先生最多以多少資產對蘇寧公司的債務負責?”從而理解什么是有限,即責任有限,進而理解它與無限責任的個人獨資公司和合伙公司的最大不同,再讓同學們選擇:“如果你們今后辦企業,你希望承擔的責任是有限還是無限?”大家在討論中認識到兩種公司的共性,公司制的最大優點,也理解了為什么公司成為企業最主要、典型的組織形式。
課堂設計不僅要關注預設,更要注重生成,課堂中可把握一切環節充分運用資源為教學服務。在某些環節,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牽引:“張近東一手創造了蘇寧公司,現又為蘇寧云商集團的董事長,那么公司是否就他一人說了算,為什么?”“作為公司的董事長,他有哪些權力,又受哪些約束呢?”以加深學生對公司的組織機構及其優點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圍繞課程三維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精心運用本土資源,將課堂教學與本土資源相融合,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使我們的政治課堂理論生活化、生活情境化、情境趣味化,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師生生活的期待,生命的存在。
(郭亞琴,南京市寧海中學,210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