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話既是藝術教育的固有內容,又是藝術教育的有效平臺與載體。用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開展,應遵循應需性、整合性、實質性原則。在學校教育中,嘗試把藝術與童話結合起來,用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開展,學生的藝術水平得到了提升,整體素質得到了優化。
關鍵詞:藝術教育;童話;價值;原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1-0012-04
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一個世紀的起伏浮沉中,學校始終堅持“給生命以成長的智慧”的辦學理念,以優質的師資、整全的課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特別是近20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童話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用童話的美啟迪學生的智慧,用童話的趣構建理想的課堂,用童話的真引領師生的成長”[1]為奮斗目標,形成了童話教育的鮮明特色,開創了校本化實施素質教育的獨特路徑。
童話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嘗試把藝術與童話結合起來,用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開展,學生的藝術水平得到了提升,整體素質得到了優化。
一、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內在價值
藝術可分為文學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等,童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是藝術的一種,因此,童話教育是藝術教育的固有內容。同時,研究表明,“童話構成了人們命名為‘詩的那個概念所指向的東西的實質,構成了‘藝術精神的一個基本維度”,“一切真正的藝術自覺與否都必須擁有這樣一種來自于‘童話敘事的品質:對生命的體貼和生存的憐憫”[2]。可見,童話與藝術有著內在的精神關聯,童話是構成“一切真正的藝術”的本質性要素。在這個意義上,是否體現童話所固有的“對生命的體貼和生存的憐憫”,甚至是檢驗藝術乃至藝術教育成色的試金石。
童話對于藝術教育來說,不僅具有內涵上的本體性意義,還具有方法上的工具性意義,對于改進當下的學校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兒童的藝術素養,增強兒童的審美能力,以幫助兒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修養,實現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基礎教育被功利化的現實背景之下,兒童藝術教育也不能獨善其身,被裹挾著落入了急功近利的窠臼之中:很多家長讓兒童接受藝術教育,就是為了參加名目繁多的考級,獲取各種各樣的證書,而不是提升兒童的藝術素養;很多藝術教育機構和教師開展藝術教育,就是為了機械地讓兒童掌握考級的特定知識和技能,而不是讓兒童去感受藝術、欣賞藝術、理解藝術,并進一步創造藝術。這樣的“藝術教育”不僅不能讓兒童熱愛藝術,深入藝術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真善美,相反,還可能會讓兒童把藝術視為一種額外的負擔,進而敵視藝術,疏離藝術。
藝術教育要回歸其本質,實現其促進兒童發展的價值,必須遵循兒童藝術學習的規律,尊重兒童藝術學習的需求,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實踐表明,在小學階段,童話就是藝術教育的有效平臺與載體。
童話,顧名思義,是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一種文學體裁。童話通常語言活潑,形象鮮明,情節生動,充滿著奇思妙想,契合兒童喜歡幻想、想象、夸張、探索等心理特點和審美需求,因此備受兒童的歡迎。以童話促進兒童藝術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童話是具體形象的,把藝術與童話結合起來,能夠轉換、豐富藝術的表現形式,使抽象或兒童不易理解的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等)形象化、具體化,貼近兒童的接受水平,貼近兒童的欣賞習慣,讓兒童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其次,童話是內涵豐富的,把藝術與童話結合起來,能夠拓寬藝術教育的空間和路徑,讓兒童在更寬廣的空間、更豐富的背景中欣賞藝術作品,以更多元的路徑、更多維的感官抵達藝術作品的內核,從而實現對藝術作品的深度理解。第三,童話是超越功利的,把藝術與童話結合起來,可以引導兒童用審美而非功利的眼光去感受、欣賞藝術作品,用自己喜歡而非指定的方式去理解、把握藝術作品,從而實現藝術教育目的的本質回歸。
二、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基本原則
把童話與藝術結合起來,用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開展,應遵循如下原則:
1.應需性原則
童話與藝術雖然存在著本質的聯系,但畢竟不是同一個事物,二者既不能一一對應,也無法相互代替。童話能夠有效促進藝術教育的開展,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教育離不開童話,并不意味著每一次藝術教育活動都必須引入童話的因素。相反,如果沒有根據具體情況教條地引入童話因素,有時候反而會對藝術教育的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用童話促進藝術教育應遵循應需性原則,根據藝術教育對象、內容、目的等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童話的介入,需要什么樣的童話介入,童話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介入等等事宜。
2.整合性原則
童話促進藝術教育并不是簡單的“童話+藝術”,把童話與藝術放在一起便可實現,如果沒有找到童話與藝術的有效結合點,二者便如油與水,很難融合在一起,不僅不能產生“1+1>2”的正效應,有時反而會相互干擾,產生“1+1<2”的負效應。要做到童話與藝術的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需要遵循整合性原則,探求二者的內在一致性,找準二者的有效結合點,實現二者的有效整合。只有這樣,童話促進藝術教育才能形成“童話×藝術”的增值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藝術教育的效果。
3.實質性原則
童話促進藝術教育,并不意味著童話對藝術教育的介入方式一定是顯性的、外在的,也有可能是隱性的、內在的。后者是指,藝術教育活動雖然沒有引入童話文本或活動,但卻蘊含著想象、幻想、夸張、奇幻等童話的精神,在實質上是具有“童話性”的。不難看出,與顯性的、外在的介入方式相比,隱性的、內在的介入方式更加本質、更加深入——有童話未必一定有童話精神,顯性的、外在的介入有時是徒有其表,實質如何卻未為可知。因此,童話促進藝術教育要遵循實質性原則,不拘泥于外在的具體形式,而著眼于實質效果的達成。
三、童話促進藝術教育的校本實踐
1.讓童話的音符充盈每一個時刻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們以童話的視角,立足課堂,結合生活,拓展延伸,讓音樂的和諧曲調回響在校園的每一個空間,讓學校的每一個時刻都顯現出藝術的魅力。
在學校生活中,我們選取了充滿童趣的音樂作為學校的鈴聲:預備鈴聲,是跳躍的《踏雪尋梅》;上課鈴聲,是悠揚的《小松樹》;自主活動的鈴聲,是歡快的《鈴兒響叮當》;午餐的鈴聲,是輕盈的《我們都是好孩子》……這些鈴聲音樂多為經典的兒童歌曲,描寫的是兒童的生活、兒童的成長、兒童的夢想,充滿童話般美好的意境和情感,十分符合兒童的審美特點,很容易讓兒童入耳入心,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
學校“每周一歌”活動也充分注重了“童話性”。最早進行童話教育時,我們提出“每周一歌”要唱童話歌曲,很多經典童話影視作品的主題歌都通過這個平臺傳遞給了學生,“每周一歌”由此成為最受歡迎的學校活動之一。后來,“每周一歌”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形成了“生活系列”“紅歌系列”“勵志系列”“校園系列”“愛心系列”……雖然內容不再局限于童話歌曲,但在選擇歌曲時還是注意盡量貼近兒童的學習生活,契合兒童的審美情趣,以保持歌曲的“童話性”。
學校的音樂教學也注重發揮童話的作用。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讓音樂與童話牽手,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聽童話、演童話、品童話,以童話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在教學中,童話的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童話的情豐盈了學生的音樂情思,童話的美陶冶了學生的藝術心靈,童話的真引發了學生的人生思索……童話就像一滴催化劑,雖然在音樂課堂中并不占據主導地位,但卻讓課堂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更濃了,音樂理解水平更深了,音樂表達能力更強了……
2.讓童話的色彩涂滿每一個角落
美術是涂與畫的藝術,每個孩子都有涂涂畫畫的天性,都有與生俱來的對美的喜愛。要讓兒童保持這種天性,并將之轉化為后天的素質,就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用成人化的方式傳授美術知識,訓練美術技能,而要以兒童的視角、兒童的思維、兒童的方法開展美術教育,在美術教育中灌注童話的精神。
要讓學生在繪畫中放飛童心,感受快樂,需要一個開放的空間。我們在校園中開辟了很多繪畫的天地,讓學生去涂畫、去欣賞、去創造。在校園各處,充滿童趣的繪畫無處不在——
每學期開學第一天,各班教室外的墻壁前都呈現熱火朝天的景象,孩子們都在忙著繪制“童話壁”。“童話壁”是各班童話教育展示的“自留地”,學校要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自主創意,自主設計,自主繪制。孩子們在這樣一塊不起眼的墻壁上,完成了了不起的“杰作”——《小貓釣魚》《小蝌蚪找媽媽》《會走路的樹》……一個童話,且不說內容長短,寓意深淺,僅僅要用四幅圖來描述整個故事,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精煉的概括,沒有精巧的構思,是很難完成的。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互相合作,有的構思,有的打樣,有的描線,有的涂色,有的寫字……分工明確,行動迅速,裝飾教室的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美術能力,增強了對童話的理解。
各班自行創作的“班級圖騰”,更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造平臺。班級圖騰是各班根據學生的特點或班級現狀確立的班級形象,有堅忍不拔的“蝸牛”,有樂于奉獻的愛心“安琪爾”,有展現美麗的“金葉子”,有立志飛翔的“飛飛馬”……班級圖騰均由學生自己設計形象,自己提煉精神,然后張貼于班級櫥窗內,彰顯和諧與進取的班級精神。
“童話林”是學校的一個標志性景點。里面除了巨型書架、“π”形線路、名家魔方之外,還有一塊顯眼的“童話小貼士”,那是孩子們涂鴉的展示區。無論是誰,只要你愿意,隨時可以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張貼到上面,與人分享,展示自我。
每年的“童話節”上,我們都開展學生最喜歡的“童話地畫比賽”。上百名參賽的學生,形成恢弘的氣勢;不同風格的畫作,構成繽紛的童話世界;而上千名圍觀的孩子,則筑成了另一片獨特的風景。
操場四周的圍墻上,32個運動造型是由孩子們挑選和設計后畫成的,既彰顯運動的力與美,又飽含著兒童的天真與爛漫。
3.讓童話的創造實現每一個夢想
安徒生說過,“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最美麗的童話”。教育最遠大的理想就是將孩子童年的夢想加工成現實,成為真實的生活。學校藝術教育無法將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但可以培養他們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藝術素養,讓他們的生活充滿藝術的氣息,變得色彩繽紛,多姿多態。
童話是學生藝術素養生長的肥沃土壤。學校開發童話藝術校本課程,打造童話藝術活動平臺,開發學生的藝術意識、藝術潛能,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力、想象力、創造力,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了學生的藝術夢想。
“童話劇”是學校的特色品牌,學生在經典童話劇的演繹中,綻開了藝術的鮮艷花苞,抹亮了童年的精神底色。學校組織師生共同選取經典的童話作品,共同解讀文本,共同創編劇本,編寫了《月光下的長笛》校本教材,收錄了12個經典童話劇。這些劇本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有的詼諧活潑,有的委婉細膩,有的大氣磅礴,有的情節曲折……在其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劇本,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特點的角色。每年,學校組織兩次童話劇展演,讓學生人人都當主角,個個都成明星,在經典童話里演繹自己的繽紛童年。在豐富多樣的童話劇展演中,學生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童話劇《清水塘畔》獲省一等獎,《白雪公主》《丑小鴨》分獲海門市特等獎,《一路上的故事》《巨人的花園》分獲海門市一等獎。
學校順應學生的藝術需要,設置了包括文學藝術、書法藝術、手工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表演藝術等在內的多種社團。在活動中,我們注意“點”和“面”的結合,也就是把群體性活動和個體性活動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藝術的熱情。在二胡社團和葫蘆絲社團,民族器樂的樂調雖顯稚嫩,但充盈著童年的真淳、清爽、樸實;在小小舞者社團里,孩子們踮著腳尖,彎著腰肢,表情天真爛漫,動作童趣十足,讓人不禁莞爾……
在社團活動和諸多藝術教育的培育下,學生的藝術素養不斷提升。文學社團成員赴韓國,飛日本,對話世界,交流才藝,受到夸贊;藝體活動走進了國家體育館鳥巢參加全國少兒趣味田徑運動會比賽,獲得了三等獎;學生參加江蘇省、南通市才藝比賽全面開花。
參考文獻:
[1]黃輝.童話教育:學校文化的優美片段[J].小學教學研究,2012(12).
[2]徐岱.詩性與童話——關于藝術精神的一種理解[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