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高
因為找不到教室而迸發出的點子
3年前,剛剛21歲的余佳文還在廣州某大學讀大二。不過,在讀大學的他卻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煩惱:由于大學的課程十分龐雜,上課地點也不固定,所以不少大學生都經常忘記什么時間要在哪里上什么課,余佳文也不例外。漸漸的,他發現并不只是自己有著這樣的煩惱,身邊的不少同學也有著同樣的困擾。
那個時候,智能手機已經開始普及,也有了不少課程表App出現在市場上。余佳文最初的想法是找到一款使用比較方便的App,從而解決自己的問題。于是,他試用了很多課程表App。但是,在試用過程中他發現,這些App都需要用戶自己動手添加課程表,費時費力不說,使用也比較繁瑣。要在哪里去找一個方便好用的課程表App呢?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余佳文心中形成:既然找不到現成的,那干脆自己做一個。
不得不承認,余佳文的想法十分大膽,甚至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對于一個普通的大二學生來說,想獨立開發一款App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這對余佳文來說卻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這事他已經干過一回了。早在2007年,余佳文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天賦已經初露端倪。當時高一的他在自學了大學計算機課程后,開始嘗試編程,并建設了一個高中生社交網站。第二年,這個網站初見規模并開始產生盈利,由此獲得了“第一桶金”。有了如此基礎,余佳文對開發出一款課程表App信心十足。
一周出產品,出乎意料地火了
有了開發目標后,自然就是著手開發了,不過余佳文這次不準備一個人單打獨斗。“高中做那個社交產品的時候完全是一個人,一個人寫代碼,一個人做設計。非常孤獨,做得好沒人分享,有困難沒人商量。”余佳文如是說。還好,在大學里他和幾個對互聯網感興趣的朋友一起在校內成立了工作室,這也正是他信心滿滿的基礎。
工作室,這個名稱聽起來好像高端大氣上檔次。其實,用團隊成員自己的話來說,這個工作室就是在學校對面租了一所民房,環境很簡陋,一張家居桌子,一張茶幾,上面都是電腦,這就是大家圍著做開發的地方。這個團隊一共有8名成員,課程表App是團隊中第一個能稱得上是“產品”的項目。抱著嘗試心態,一周時間,一款可以與高校教務系統對接,一鍵自動錄入課程表到手機的校園社交應用—《超級課程表》就誕生了。
一周的時間并不長,初生的《超級課程表》有多簡陋可想而知:功能不盡完善,甚至只能顯示上課名稱、地點和老師姓名,界面粗糙。不過,這時候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一點,這個初生的App有多么接地氣。
產品推出之后,最開始的是團隊成員自己用,然后就介紹給成員身邊的朋友同學,朋友同學再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同學。讓團隊成員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那么一款“功能簡單,界面粗糙”的App,被一傳十,十傳百,同學們都自發的推薦給身邊的人,輕易就吸引了幾千名在校學生使用。看來,本就身為大學生的他們抓準了用戶群(在校大學生)的需求,一切都水到渠成。
收獲了小驚喜,團隊立馬著手改進第二版,8個人湊起來進行頭腦風暴,在《超級課程表》中加入了很多小清新功能。比如,加入“同班同學”模塊,方便實時搜索到課堂周圍的同學,發送私信。另外,對于課程相同或者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應用中討論課程內容,分享上課的筆記,共享文件資源。同時,在《超級課程表》還可以查看到全校課程,并添加入為個人旁聽課程,制訂計劃。
打入學生市場的同時,團隊意識到如果不受老師歡迎,《超級課程表》并不能走很遠。所以,他們在App里添置了給課程進行評價打分的功能,可以讓老師知道同學們對課程的評價。另外,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灌水本”的功能,可以讓老師了解同學們在上課時在關注什么……。同時,由于真的能滿足平時上課找不到課室的需求,隨著功能的逐步完善,用戶逐漸增多,當時本校內的草根微博大號和校園社區都主動聯系余佳文和團隊幫忙打廣告。不需要吃力地推廣,他們的《超級課程表》迅速“火”了。
一個鼓勵吵架的團隊
隨著《超級課程表》的火爆,最初不滿10人的團隊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于是,團隊開始招兵買馬。
作為一個團隊領頭人,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余佳文對于如何招兵買馬就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從來不看應聘者是什么大學畢業、英語四級六級,那些都是虛的。你不如直接告訴我你會什么和能做什么,然后我給你一個月的時間,證明給我看。”同時,余佳文在招人時秉承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每一個都要親自挑選和把關,通常100個里能留下兩個就不錯。就這樣,團隊慢慢壯大,新成員同樣大部分是90后在校大學生。
人一多了問題就多,尤其是90后。90后的思維非常活躍,聚在一起工作肯定會吵架,意見不合時如何解決?余佳文說:“我通常鼓勵他們吵架。”他舉例:“我會把產品經理叫來,讓大家來罵這個產品有多爛,再給產品經理一個機會,讓他拿出新版本罵回去。”他認為這樣的團隊很有突破感,大家每天都會很有熱情地做事。
團隊里,任何一個管理者都不會有很大的權力,做不好照樣會被罵。要想在團隊里保持話語權,靠的是能力而不是權力。“有能力,我們就崇拜你。沒有能力,你就走人。”決策過程中,全體團隊成員都可以提意見,但絕對是余佳文做最后拍板,其他人不能插手。“我不會像很多大學生那樣青春浪漫,同學友情和團隊之間分不開,我分得很開。工作中,就要按規矩來。”余佳文生活中常和團隊成員打打鬧鬧,但在公司管理問題上,他表示自己十分公私分明,甚至有時會“很無情”。
余佳文說:“在團隊最危難時,拼的不是理性是感性,這時同學感情就像火藥般給團隊一個加速度。正常情況下,感情被放大了,就不是很好。”但私底下,他和團隊成員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住在一起,一起吃飯一起打掃衛生,還組織了一個周末樂隊,經常一起玩吉他。
來自市場的挑戰
時間一步步前進,很快團隊所在學校的用戶數就接近了飽和,也驗證了當初的功能設想對同學們是有幫助的,這就更堅定了團隊為全國數千萬大學生提供服務的信念。緊接著,廣州大學城的校園團隊成立并迅速開展了各大院校內的宣傳推廣。與此同時,《超級課程表》還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2012年8月,團隊獲得了第一筆天使投資,資本的加入使《超級課程表》有了可靠的資金支持。
不過,這時團隊并沒有被金錢沖昏頭腦,他們依然堅持深入到同學群體中去,在同學們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上開展產品推廣策略。同學們在打包有醬汁的飯盒回宿舍吃時,經常會弄臟桌子,油膩膩,很難清洗。針對這樣的需求,團隊設計了一款可回收利用的環保墊飯紙,上面印有產品廣告,免費在校內派送,反響很好,同學們搶著拿,在服務了同學的同時也推廣了《超級課程表》。
慢慢的,《超級課程表》的用戶越來越多。隨著知名度逐漸提升,市場上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山寨”應用,希望能分一杯羹。“我們勝在夠接地氣,我們就是學生起家,做這個產品對我們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團隊這樣回應質疑。作為在廣州讀書的大學生,他們自然在廣州的各大高校有些人脈。最初,他們找了各個學校的朋友,為他們與各校社團拉起合作渠道,由社團提供該校的課程表。如今,超級課程表的名氣逐漸擴大,每天都有全國各校的社團主動與他們尋求合作。
數千萬大學生,前景大好的細分市場
發展到今天,《超級課程表》已經擁有了上百萬的用戶數,每天仍在以1萬~3萬的速度增加。面對未來,團隊成員充滿了信心,因為他們未來業務的發展方向都會圍繞服務大學生這一核心。全國有數千萬的大學生,這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好,社會接受程度強,教育水平高是大學生的顯著特點。如果能服務好這一群體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后續的業務發展,甚至是盈利模式,都具有很廣的可延伸性。
對于融資和掙錢,余佳文認為:獲得融資意味著能招納更多的人才來提高服務質量,也使得我們的拳腳能施展在更寬廣的校園市場。同時,由于《超級課程表》是一個商業價值可長期提高的產品,無需過于在意短期內掙“快錢”,要一心做成“全國最好的課程表軟件”,以圈定客戶群。他們只希望把更多把心思放在如果給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讓用戶愛上這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