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 諾貝爾獎對于各行各業的人來說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影響諾貝爾獎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以及教育實力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在本研究中,收集了50個國家10年諾貝爾獲獎人數,通過spss分析其與GDP、高等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啟示。
關鍵詞 諾貝爾 因素 啟示 經濟 國家
中圖分類號:C19 文獻標識碼:A
Nobel Prize Factor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YANG Fan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Nobel Prize for all walks of people is a supreme honor,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that affect Nobel prizes, including a country's economic strength,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strength. In this study, a collection of 50 countries for 10 years the number of Nobel laureates, spss analysis by its relationship with GDP,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etween and draw some inspiration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Nobel; factor; enlightenment; economics; country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后添加了經濟獎)5個獎項,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在本研究中,收集了美國、英國、中國等50個國家2001年至2010年諾貝爾獲獎人數,數據只要來源于聯合國網站,并在此基礎上應用spss進行了相關分析。
1 收集數據分析
從收集的數據來看,2001年至2010年間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德國,我國僅在2010年有一人次,有大部分國家甚至在這10年間并沒有一個諾貝爾得主。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在這十年間每年均有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主要呈下降趨勢,而英國諾貝爾獲獎人數在一定程度上有增長趨勢,德國則基本保持不變。而其他國家諾貝爾得獎人數十年加起來均不超過2個,這也表明諾貝爾獎的獲得是非常難得的。而獲獎的類別也主要以物理、化學等理工科為主,從收集的數據來看,美國在這十年間在物理和化學科目上獲得的諾貝爾獎占據了獲獎總數的一半以上,這也說明美國在物理和化學上的成就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幾乎無緣諾貝爾獎,這也從一定的程度上說明這些國家的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后。
2 原因分析
影響諾貝爾獲獎的因素是多樣的,除了諾貝爾獎項評選條件的苛刻,評選過程的復雜,以及評選要求的嚴格外,與國家自身的發展、經濟實力、科教水平也是密不可分的。
2.1 經濟因素的影響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血脈,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該國的發展狀況,同樣經濟對于一個國家諾貝爾得獎數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通過收集各國GDP,并應用spss將其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2007年諾貝爾獲獎人數做了相關性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諾貝爾獲獎人數與GDP的相關性研究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GDP與諾貝爾獲獎人數呈高度正相關,這也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那么這個國家獲得諾貝爾的人數就會越多,實驗分析的結果與事實情況也是相吻和的。眾所周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都是世界經濟強國,他們之所以會產生較多的諾貝爾獎得主,與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
2.2 高等教育質量因素
教育質量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從宏觀層面看,教育質量即整個教育體系的質量,也可稱之為“體系質量”。所謂體系質量實質上是指其與系統規模、結構和效益等之間協調問題。也就是說,它以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是否協調一致為標準。什么時候系統各要“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其“衡量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質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在本研究中的質量主要指的是前者。那么,諾貝爾獲得人數與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是否有關,在本研究做也做了一個諾貝爾獲獎人數與高等教育質量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質量排名與諾貝爾獲獎人數也是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的,而且呈負相關,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諾貝爾獲獎人數越多,那么該國教育質量的排名數字也就越小,教育質量就越高。因此,只有高等教育質量得到了提高,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才能跟上,那么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表3 諾貝爾獲獎人數與教育質量的相關性研究結果
2.3 其他因素的影響
除了,經濟與教育的影響因素外,還有其他諸多社會因素。例如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態,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也就沒有經濟、教育和社會的發展,更不用說沖刺諾貝爾獎這種科學界的最高獎項。此外,部分國家的知識分子受不到重視,沒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這種“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所帶來的后果是人才流失嚴重。再者,科技體制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諾貝爾獎的獲得。
3 啟示
在本研究中,更多的是從我國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談談我國為什么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屈指可數。為什么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非常少,不能不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思考與感慨。是哪些原因阻礙了我國邁向諾貝爾獎的步伐?這其中涉及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不乏西方國家的傲慢與對我國的偏見,不乏科技領域看待學位、職稱重于科學創造的“重名輕實”的學術風氣,我國的教育體制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諾貝爾科學獎是科學基礎研究領域里最神圣的獎項,諾貝爾獎與奧運會相似,都是人類的競技場。搞科學研究是一件很枯燥艱苦的事業,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耐住性子,知難而進,不離不棄,抵制各種誘惑兢兢業業做科學研究。而我國最具權威的學術科研機構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觀念,直接影響和誘導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戰略。具體而言,我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現行的教育手段彰顯著教學“成果”的終極目的,學生總是希望從老師的課堂上、教案里,得到對于一個問題的最終圓滿答案。這樣一來,無疑極大地束縛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發揮的能力。在教育發達的國家看來,考試并不重要,學生也不是只滿意一個解決方案;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科學直覺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學會用不同方式看待問題。這也許就是我國教育與科學之間的脫節,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缺陷。其次,我國的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高中階段過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中過細的專業劃分導致了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合理,由于缺乏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綜合技能培養,狹窄的知識面與專業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正如教育學家戲謔地評介,這種教育形式只會產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難孕育或造就精英式的“大師級”人物。第三,我國教育體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高考。因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絕大多數在大學期間對學科的突出表現,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選拔大學新生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口。我國唯“分數論”的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設置了對某一學科有特長的學生不能脫穎而出的人為障礙。尤其是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和手段,沒有培育“怪才”的優越環境,嚴重扼殺了中國學生自由的思想和巨大的創造力。
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創新教育,改革應試教育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樣我們的經濟、科學技術才能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我國的綜合實力才會更上一層樓。
“科學所賦予人類社會的,比對諾貝爾獎的追求要豐富得多。”我們應樂觀自信地看到中國人具備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潛力和實力,我們需要理性解讀中國教育的心態,也期望中國的教育不僅要注重訓導,還要像西方那樣注重啟發。隨著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我國必將煥發出成為世界級的一流科技強國的強大生命力,邁進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行列為期不會太遠。
參考文獻
[1] 何景棠.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與中國人擦肩而過[J].科技導報,2003(5).
[2] 李長久.中國離“發達國家”有多遠[J].瞭望新聞周刊,2005(41).
[3] 吳海江.諾貝爾獎:原創性與科學積累[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11).
[4] 蔡建瓊,于惠芳,朱志洪.SPPS統計分析實例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蘇金明,傅榮華,周建斌.統計軟SPSS系列應用實戰篇[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