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芬
摘 要:在傳統教學觀念中,很多教師常常將歷史教學視為知識類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反思,從而將一門人文氣息較為濃郁的學科演變成為機械地知識識記的學科。初中歷史教學需要創新,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更要注重學生理解感知能力的提升,從而讓生命綻放光彩。
關鍵詞:初中歷史;注重思想;注重方法;關注平臺
歷史知識的傳授作為歷史教學的第一要素,要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僅獲取相應的歷史知識,更要在歷史學習中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相互協作的意識,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
一、啟動智慧潤澤心靈
歷史學科的思想是指在歷史觀和思維方式下,教給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任何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應該養成樹立尊重客觀歷史的習慣和意識。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能夠借助歷史過程中的種種事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點和思維方法,并養成從不同的視角關注事件的能力,學會運用歷史的觀點辨別和指導當下社會事件和現象。以這樣的視角和觀點來說,我們歷史教材中所展現的內容基本都是史實的呈現。如果我們僅僅停留于對內容的掌握,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那就失去了歷史學習的基本意義。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穿透性閱讀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相關內容時,當學生對其中“絲綢之路”的知識已經較為熟悉之后,教師則絕對不能僅限于知識的了解,而是出示這樣的思考題:“在交通日益發達的今天,絲綢之路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我們是否可以將其廢棄?”這樣的問題并不在乎學生是否找到正確的答案,其中最大的價值在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同,并從現代社會價值的考量下,對“絲綢之路”當下的存在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思維辨析題的方式,給予了學生科學認知的方法,對于學生正確科學地看待歷史事件和社會問題有極大的幫助。
二、總結規律,歸納經驗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著自身的方法,由于學科課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相應的學習方法也不同。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是最為基礎的能力,而且還是較為抽象的知識記憶。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相應的學習方法,有效地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
比如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將中共三大以及一大、二大的時間進行對比記憶,通過發現規律連貫數字的方式進行記憶。而將“四一二”和“七一五”的政治變革通過列表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這些方法的運用,不僅有效地記住了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而且積累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生表現出高漲的學習熱性。這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然,初中歷史的學習有很多方法,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給予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從而更好地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服務。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中僅僅關注教學內容,而不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弊端,從而實現教學關注點的轉移,改變學生的認知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三、自主探究,釋放能量
歷史教學不能局限在僅有的課堂傳授的模式中,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活動的平臺,從而調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理念。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自主思考和內在動力,促成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使得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活動,通過學生自主性思考以及合作探究性學習,深入感受教學內容,并通過教師及時點評,讓學生經歷了自身能力的頓悟,從而有效地理解和感知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一課時,教師并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讓學生通讀教材,并從中羅列相關要點,形成感性認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爭辯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真正通過鄭和遠航事件的表面看清事情的本質。
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感受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透過教材內容感受歷史事件的本質所在。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始終將學生置身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之中,讓學生在自主解讀、合作探究、大膽表達的過程中形成自我認知,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認知平臺,從而讓學生從“閱史、鑒史”的過程中成就自我、成長自我。
歷史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故事的發展情節,也不僅僅是讓學生熟悉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觀點感知和審視歷史事件中所包含的內蘊和道理,從而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服務。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郭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