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霞
【摘要】結合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本文分析了在課改中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提出并論述了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是實現英語課程其他功能的基礎。
【關鍵詞】英語 新課程標準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115-01
東鄉縣自然條件艱苦,信息閉塞'基礎教育薄弱,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雖然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對于課改的目的和意義等均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實際教學中的許多認識和操作問題,仍感困惑,對此,我愿做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
一、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任何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土壤。一旦脫離具體的教學環境,就會失去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可借鑒性。教育理念并不等同于教學方法。同一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例如,以人為本是課標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強調學生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改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照搬或模仿,而是需要教師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并在充分理解課改理念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內容與形式。
在教學中追求形式,許多教師不能正確處理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我認為,如果教師的教育理念不變,無論教室的課桌椅怎樣擺,教師照樣可以填鴨式的滿堂灌。再如。在教學中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有些教師誤認為任務型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活動起來。許多人評價一節課的優劣,往往也只看學生在課上活動了多少次,回答了幾道問題,而對于活動的內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學生儲備知識和發展能力,是否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等實質性問題卻忽視了。教學形式應為教學目標服務。在外語教學中,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沒有圍繞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中的任何一種技能展開,很難想象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
三、英語基礎知識與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知道,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英語教學中強調對學生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符合課改的精神。例如,居里夫人一課,除定語從句是重點語言知識,通過填表把讀與寫結合起來,還應讓學生了解居里夫人一生奮斗的艱辛及其偉大人格,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就把情感培養滲透在語言教學中。
語言知識是表情達意的必需手段,是英語教學的立腳點。萬丈高樓從地起。英語基礎知識,就像大廈的地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而要具備交際能力,必須先獲得語言能力。語言基礎知識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是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所在。離開了語言基礎的傳授,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堅持不是不進行基礎知識教學,而是應如何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原則,應重視優化而不是輕視淡化基礎知識教學。例如,在初學比較級結構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教學步驟。1.先拿出一根鉛筆和學生進行Is this pencillong or short?的問答。2.邊測量邊問答Howlongisthis pencil?3.拿出另一根較短的鉛筆重復上述問答。4.讓學生小組活動重復上述活動。5.拿著兩根長短不一的鉛筆進行Is that pencil as long as thisone?的問答。6.邊演示邊說That pencil is not as 10ng as this one,That means this pencil is longer than that one,7.拿出更多的實物如香蕉,尺子等邊演示邊操練than句型。8.讓學生自己操練。9.和學生一起小結。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比較級結構的構成,還讓學生知道了該結構的意義。經過這樣多次反復訓練,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比較級結構這一句型。在我國,教師很難提供讓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者交流的現實機會。我們缺乏運用英語口語的環境,只有把課堂當做訓練的唯一陣地。優化基礎知識教學,就是要在英語教學中正確處理語言形式,語言意義和語言功能三者之間的關系。新課改提倡任務型教學途徑,要求教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語言知識,學會運用語言,
英語課程改革剛剛開始,教師在課改的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與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在我縣,學校之間教育教學水平也有差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從聽說讀寫譯入手,從感情培養到理性運用,循序漸進,民族地區英語教學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為東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和東鄉夢的實現不斷注入新鮮的活力。讓英語教師真正了解新課程標準,并將新課程標準中的教育理念體現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升2003.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
[2]韓延明2003.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教育研究》.第9期
[3]程曉堂2009.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張正東2010.語言知識是外語教學的立腳點.《中國外語教與學》第1期
[5]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第1—8期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