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潔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政治聯系不斷增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拉響了各國加強金融控制的警報,為復蘇經濟,各國紛紛采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貸款準備金政策是我國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本文從金融控制與貸款準備金工具的使用場合著手,分析金融控制和貸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選擇,希望能為我國的經濟政治安全做出貢獻。
【關鍵詞】金融控制 貸款準備金 政策工具 選擇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出口總額持續增加,國民生產總值與日俱增,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這一系列經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金融控制與貸款準備金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我國政府主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銀行出臺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措施對我國的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較常用的經濟調節手段有“存款準備金制度”、“貸款準備金制度”和“財政稅收制度”,這是國家通過貨幣手段和財政手段對經濟進行調節的主要手段?!按婵顪蕚浣稹笔堑胤姐y行按照中央銀行的規定,將總存款按照一定的比例存放于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地方銀行的資金加強對地方經濟的管理。當經濟發展過熱時,政府通過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抑制市場上投資的熱情,防止經濟泡沫的發生;當經濟發展萎靡不前時,政府通過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調動市場上投資的熱情,推動經濟的向前發展。“貸款準備金”的性質與“存款準備金”的性質類似,是銀行根據市場行情進行風險防范的手段,當通貨膨脹嚴重時,銀行通過提高貸款準備金率抑制市場上資金的流動;當通貨緊縮時,銀行通過降低貸款準備金率推動市場上的資金流動?!柏斦愂罩贫取笔菄疫M行經濟調節的杠桿,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國家通過規定商品的稅率對市場上的商品數量和種類進行調節。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進行金融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據現階段我國的市場行情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在穩健中迅速發展,對比“存款準備金制度”和“貸款準備金制度”的性質可以發現,“貸款準備金制度”是適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金融控制手段。這不僅是因為“貸款準備金制度”本身的靈活性,更是因為“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組織”。銀行可以通過“貸款準備金制度”提高或降低銀行信貸率達到調節經濟的目的。一般情況下,貸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獲取經濟效益。
二、我國金融控制與貸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選擇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
雖然金融危機已經漸行漸遠,但是其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創傷仍歷歷在目。我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將經濟增長率穩定在百分之八左右,雖然形式一片可喜,但是物價高漲問題讓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經濟政治均受牽連,雖然我國整體的經濟形式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得以穩定發展,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尤為嚴重,通過擴大內需和調整匯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受到限制。主要表現為:第一,市場上資金流動性過剩。造成我國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分別是央行推行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美聯儲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針對我國來說,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本意是通過調整匯率擴大國內市場需求,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的通貨膨脹,物價的飛漲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二,貸款準備金制度的發揮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根據歷年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物價上漲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通貨膨脹嚴重時我國的物價水平持續走高,通貨緊縮時物價水平恢復到正常狀態,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水平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通貨膨脹嚴重時,政府通過提高貸款準備金率抑制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通貨緊縮時,政府通過降低貸款準備金率擴大國內投資,但由于資金的回籠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我國的貸款準備金制度不能及時的對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進行調節,人民的生活水平因物價的高漲而降低;第三,政府關于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力減弱。為解決市場上流動性貨幣泛濫的現象,政府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雖然此舉吸引了不少存款,但是隨著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投資家紛紛猜測大額資金存于銀行會出現縮水的現象,市場上的投資熱潮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治標不治本。
(二)我國金融控制與貸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選擇
經過對我國經濟的現狀進行分析,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控制手段為貸款準備金制度。“貸款準備金制度”是銀行根據央行的指示,提高或降低本地區的貸款利息以達到調節市場上貨幣資金數量目的的金融控制手段。銀行可以通過提高貸款準備金率降低實際投資回報對貸款收益的影響。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銀行通過對貸款企業“收稅”來遏制企業的貸款欲望,從而調節市場上的貨幣流通數量,進而降低通貨膨脹率。在這種情況下,貸款準備金制度可以自發地充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力量,避免經濟的虛高造成資源的浪費。
貸款準備金制度用于金融控制具有如下優點:第一,與“存款準備金制度”相比,“貸款準備金制度”更加靈活。“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吸收存款的銀行按照央行對存款準備金率的規定,向央行提供一定數量的資金保障的制度,可以理解為央行對各個銀行的資金分配行為。吸收存款的銀行的商業行為受到央行的制約。“貸款準備金制度”則是發放貸款的銀行根據央行的指示,提高或降低貸款利息,發放貸款的銀行的商業行為受央行的限制小,與市場上的投資主體之間的合作形式具有靈活性。第二,“貸款準備金制度”可以更為直接地控制市場上的資金規模與資金流向。銀行提高貸款準備金率,企業的投資成本就會增加,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每一項投資都會以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來進行投資可行性的分析,若預期利潤達不到企業投資的目的,企業會放棄本次投資。銀行降低貸款準備金率的效果與此類似。這樣一來,銀行便直接地控制了市場上的資金規模與資金流向。
三、結束語
金融控制是政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貸款準備金制度是適合我國現階段國情的金融控制工具。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應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綜合作用,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金融秩序。
參考文獻
[1]黃飛鳴.金融控制與貸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選擇[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24(2).
[2]李雨琦.當前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效果淺評[J].管理觀察,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