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蓓蓓
【摘要】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對于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高職畢業生零距離就業,創建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而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融合有賴于校企雙方的共同參與,因此,不斷創新和拓展校企共建校園文化的新思路,并實現校企雙贏,是當前構建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校企合作;校園文化;對策
![]()
一、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是實現高職教育辦學宗旨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直接服務于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宗旨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要有很強的服務功能,全體教職工要具有很強的服務意識。目前大多數企業在完善服務功能方面都遠遠地走在了高校的前面,具備了良好的服務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務體系。在高職院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實行文化的“校企結合”,一方面可以學習優秀企業的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學習企業為客戶服務的服務體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高職院校會與企業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這將有利于全方位的實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職院校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二)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是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需要。
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盡量縮小學習與就業之間的距離。職業素質提升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說,職業素質的養成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需要職業實踐和企業文化的陶冶。因此,要使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就能感受這種職業文化,初步形成較好的相應職業的職業素質,必須通過包含有一定職業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來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逐步了解、習慣并自覺遵守相關職業的素質要求。顯然,這種包含職業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只有通過校企共建的途徑才能形成。
(三)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是凸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需要。
高職教育要辦出特色,打造高職教育品牌,才能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是強校之本,沒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將難以長久生存。而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體現在專業特色、課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務特色等方面,更表現在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方面。不管是哪個方面的特色,都必須有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作為支撐。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只有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實行校企共建,吸收不同類型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點的、百花齊放的高職校園文化。
二、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的對策建議
(一)解決好學校和企業在共建高職校園文化中的定位問題。
要明確高職院校在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中的主體作用。而高職院校要發揮好這種主體作用,一是要大力宣傳和引進企業文化的元素,不斷營造企業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在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宣傳優秀大型企業集團的文化理念,并以此在校園內營造企業文化的良好氛圍。應以眾多成功企業的經營案例、企業文化選粹為素材,大量充實和應用于教學活動和學生第二課堂中,使這些優秀企業文化被高職院校吸收,并廣泛滲透和表達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思和實踐過程之中。二是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創新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的實踐途徑,不斷創新貼近企業的方式。在請進來方面,可經常邀請一些企業老總、技術專家等走進校園,通過舉辦專題報告會、企業文化論壇等形式,有針對性地介紹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企業文化、本企業及行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預測等情況,從而使師生們加深了對有關企業的全面了解。三是積極探索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校企共建的校園文化氛圍。應大膽探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溝通、融合的新途徑,在實踐層面上進行創新和拓展。
(二)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高職校園文化滲透于教學全過程。
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不僅要對職業崗位專項能力進行分析,而且應對畢業生未來就業的企業文化進行分析,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體現,在教學過程包括開展課外活動等方面都應有意識地滲透企業文化的有關內容,使學生盡早地、盡可能多地了解企業、認識企業,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積極推進畢業設計、崗位訓練與就業相結合,讓學生在崗位訓練的同時也能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一是強化專業知識、提升與企業文化的聯系。各個專業應該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專業文化”,把相應行業企業需要的不同素質要求貫徹于各專業的每個教育教學環節中。二是據職業崗位的需求組織和實施教學。強化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強調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和所學理論基礎知識在實際中的適用性;強調專業設置和知識結構的職業性,要針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設置專業。
(三)逐步創新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進一步增強合作共建校園文化的動力。
在市場體制環境中,要建立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的規范化、經常化,關鍵在于構建一種良性運行機制。一是建立基于校企共同發展的動力機制。只有激發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同發展的需求與愿景,才會形成合作和服務的動力,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才會更有生命力。二是建立基于互惠多贏的利益驅動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紐帶。三是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溝通機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證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持續、穩定的潤滑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將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校園環境的企業化,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在就業時贏得主動。同時,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在企業的實踐,也將朝氣蓬勃、自強奮進的大學精神帶入企業,讓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
參考文獻:
[1]黃文.關于建構高校和諧校園的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叢,2011,26(11).
[2]曲東華、張健.從企業文化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2,(5).
[3]林麗萍.高職校園文化企業化構建的雙向實踐和理論思考.集團經濟研究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