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行內鏡手術后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局部治療的臨床效果,為今后的治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內鏡治療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術后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滴鼻治療,觀察組給予布地奈德噴劑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3個月后的療效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流涕、鼻塞、頭痛、嗅覺減退癥狀改善比較,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慢性鼻-鼻竇炎內鏡手術后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局部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手術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慢性鼻-鼻竇炎;內鏡治療;糖皮質激素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107-02
慢性鼻-鼻竇炎的基本病變包括鼻粘膜炎性增生,黏膜及血管發生重塑。而鼻粘膜反復出現炎癥損傷及修復是造成鼻息肉的病發原因之一。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由鼻息肉造成的鼻竇開口解剖學異常是造成鼻竇炎的主要因素之一[1],隨著內窺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鼻息肉的切除與鼻竇開口解剖學異常的修正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仍然存在復發的可能性。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術后變應性炎癥的效果確切,在慢性鼻-鼻竇炎的保守治療中使用廣泛。我院采用糖皮質激素對35例行內鏡手術后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進行了局部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內鏡治療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術后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8.6±3.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2.8)年;其中單側鼻竇炎3例,雙側鼻竇炎32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7.6±2.8)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2.5)年;其中單側鼻竇炎2例,雙側鼻竇炎3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發病部位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操作按照Messerk linger鼻內鏡進行治療,于手術結束前在鼻腔內充填Merocel高膨脹止血材料。術后給予對照組生理鹽水滴鼻治療,2滴/次,2次/d。觀察組給予瑞典 AstraZeneca AB公司生產的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注冊證號:H20110259)治療,1噴/次,2次/d。兩組患者出院后繼續治療,于3個月后復診。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鼻竇口開放良好,鼻竇腔內粘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滲出;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鼻內鏡檢查鼻竇腔內粘膜部分區域有肉芽組織形成,少量膿性分泌物滲出;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鼻內鏡檢查提示術腔粘連,鼻竇口閉鎖[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0%。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詳見表2.
3結論
慢性鼻-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多發病,治療相對困難,且容易復發,不易治愈。鼻息肉是由高度水腫的黏膜組成,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中常伴有纖毛缺損,同時還伴有部分上皮化生為鱗狀上皮。上皮下部為疏松的發生水腫的結締組織,同時伴有炎性細胞浸潤,最顯著的特點是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3]。組織學中發現鼻息肉的形成中伴有長管腺體的形成,與黏膜中的前漿液腺與漿液粘液不同,多認為是有局部微循環控制的炎性腫塊。臨床上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常用方法為內窺鏡治療,經手術治療后鼻粘膜需要3個月的時間轉化為正常狀態,在此期間內,膿性分泌物會減少,水腫、炎癥或是息肉都有再發的可能,若不及時給予相關治療,容易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所以有效的抗變態反應能降低術后復發的幾率[4]。
糖皮質激素雖然不能誘導容量血管張力的改變,但卻能有效的減少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以此來降低鼻黏膜血管的通透性,消退組織水腫,減少鼻分泌物中蛋白的含量,通過直接或是間接的作用改變鼻粘膜的通透性[5]。采用局部給藥能有效抑制鼻粘膜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抗炎癥作用良好,對于鼻腔整體及局部癥狀的緩解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時還能抑制鼻息肉的繼續生長,防止鼻息肉的再生。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的布地奈德噴霧劑,在局部使用能增強平滑肌細胞、內皮細胞、溶酶體膜的穩定性,還能降低抗體的合成,抑制免疫反應的發生,以此達到降低組胺等過敏性介質的活性,甚至減少該介質的釋放,降低抗原結合時造成的酶促反應[6]。抗過敏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是一種效果較強的糖皮質激素,能起到治療與預防的雙重效果。
本次研究中,采用布地奈德治療內鏡術后的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流涕、鼻塞、頭痛、嗅覺減退等癥狀,相比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經過3個月的治療后,對照組無效10例,觀察組無效1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7.1%顯著高于對照組71.4%,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存在顯著差異。說明,慢性鼻-鼻竇炎內鏡手術后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局部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夏力.慢性鼻-慢性鼻-鼻竇炎鼻內鏡手術后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35-36.
[2]董震.鼻用糖皮質激素是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主要藥物[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2):98-99.
[3]李輝,朱天民.鼻淵舒對慢性鼻-鼻竇炎模型鼻竇黏膜上皮糖皮質激素受體功能的影響[J].中成藥,2014,36(1):30-35.
[4]張羅,強華,王振剛等.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鼻-鼻竇炎[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2):100-102.
[5]鄧潔,徐睿,左可軍等.局部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12):1027-1030.
[6]林洪斌.小劑量克拉霉素長期應用并輔助以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3,25(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