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屹
摘 要:高三畢業班里的中等生管理好了,在班級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注高三畢業班中等生教育管理,促進學生人人成才,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對于畢業班中的中等生自身而言,具有非凡的意義。
關鍵詞:高三畢業班;中等生;重要性;人人成才
現在中等生被定義為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介于優等生與后進生之間的一類學生,這部分學生的特點是情緒穩定,不善于表達自己,在校表現和學習能力在班級中都處于中等水平。這部分學生不能說他們沒有潛力可挖,而是他們的潛力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從人數上說,中等生人數一般可以占到班級總人數的一半甚至更多,從而構成班級學生的主體。他們一般都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并且在學校他們的一切事務好像都不怎么需要老師操心,這就導致了他們缺乏教師應有的關心愛護和教育培養。因此,中等生似乎正漸漸成為“被忽視”的群體。長此以往,如果教師只重視了“兩頭”而忽視了中等生的存在,會使中等生養成不思進取和事不關己甘居中游的不良心態,進而影響整個班級、年級甚至學校的學風,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
因此,在高三畢業班中,通過教育引導促進中等生向優生轉化,促進學生人人成才,理應成為每一個任課教師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抓中間”不僅有利于班級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使中等生自身得到發展,而且也促進了“兩頭”的進步而達雙贏, 最后實現班級中全體學生的發展。反之,如果我們削弱和忽略對中等生的關注,這將會導致他們進取心和動力的喪失而逐漸淪為新的后進生。另外,中等生的停滯不前,不僅大大緩解和減小了對優生的壓力和沖擊而使優生在學習上停滯不前,又使得原來的后進生看到“志同道合”者的增多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長期下去,這樣做勢必導致優生不優,中等生滑坡,后進生隊伍不斷壯大的結果。毫無疑問,一個高三畢業班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這最終會導致班風學風的敗壞,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最終在高考中整個班級“敗走麥城”。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等生,關注他們的成長成才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讓每個中等生都發揮出自己的應有水平。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首先,在心理上,擁有和享受老師的愛,這是每一位學生的渴望,也是每一位中等生的渴望。可是,在現實中,高三任課教師往往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優生和后進生上,表現良好的中等生反而被無意冷落了。這使得中等生的精神追求無法得到滿足,進而使得最具可塑性的大多數學生得不到切實關心和培養。這是教育的失誤,也是一些高三畢業班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高三畢業班中的每一個教師都必須樹立“人人都是教育對象、人人都是關心對象”的教育思想,一定要對那些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同樣給以足夠的關注。每一個高三任課教師都需要走進中等生,傾聽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做到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有些中等生性格沉穩內向,有些中等生膽小而且不愿意跟老師過多接觸。所以,高三畢業班的任課教師們在課上課下都需要給他們多一分關懷,多與他們接觸、多與他們談心交流,多去聽取他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做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激勵他們的進取心,促進他們不斷進步。有時教師不經意的一個笑臉、一句贊語、一聲問候都會給中等生帶來巨大的情感沖擊,甚至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并轉化為前進的內在動力。
其次,在教學中,高三畢業班的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做到機會均等,不能總是顧“兩頭”。不要認為中等生不怎么需要教師費心就可以暫且放一放,也不能在上課時總是把難題留給優等生,簡單題留給后進生,這樣一些類似的做法會很容易讓中等生的學習興趣慢慢減弱。事實上,我發現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中等生思維與行動彈性大,他們往往比優等生和后進生更加容易獲得巨大進步。若高三畢業班的教師能夠多給那些不善表達自己的中等生以表現的機會,這必定能極大地調動班級中等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關注畢業班里的中等生不僅有利于使班級中的后進生們看到榜樣,增強信心,更能促進暫時領先的優等生快馬加鞭,勇往直前,從而全面提高所在畢業班級、年級乃至學校的學風。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加登納強調,學校教學改革必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高三畢業班的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分層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使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明顯提高的最好辦法,就是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就可以使得大部分的中等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從而在學習上循序漸進地進行突破。這就需要高三教師將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中等生身上,務必使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班級中等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相符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高三畢業班的任課教師如果偏向優等生,則中等生不能適應,后進生更加感到茫然;如果偏向后進生,則中等生感到“吃不飽”,而優等生覺得乏味。因此,高三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時,應向中等生這個班級的主要群體傾斜,把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定位在中等生的“最近發展區”并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實際,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考慮到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從而減緩他們接受知識的坡度,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既定的目標。這樣做既有利于面向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大多數,又可以使“兩頭”縮短適應性上的差距,通過老師課后的個別輔導、因材施教來彌補他們在課堂上的不足,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關注“中等生”的發展而忽略了對優等生的培養和對后進生的幫助,又回到了以中等生為主體的傳統的課堂中去,這樣會使得教育由“面向全體學生”走向面向“中等生”的誤區,致使既定的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實踐證明,若能把高三畢業班里的中等生管理好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總之,關注班級里的中等生是提高整個高三畢業班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也是學校建立良好聲譽的關鍵因素。愿每一位高三教師,能把自己的關愛慷慨無私地投給班級中每一位中等生,讓每一位中等生在老師的關愛下早日成才,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天凌.中等生,怎樣擁有更燦爛的未來[J].家庭生活指南,2011(2).
[2]錢克是.讓“中等生之花”開得更加燦爛——中等生的轉化策略
[J].新課程研究,2011(3).
(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