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養教育理念下,我校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高素養為宗旨,在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中,注重構建生命課程、生活課程和生長課程,不斷提升校本課程品質,凸顯我校辦學特色,助推學生成長、成才、成功。
關鍵詞:“三生”課程;校本課程;品質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各校都開展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逐漸走進一線的教師的視野中。我校在素養教育理念下,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高素養為宗旨,在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中,注重構建生命課程、生活課程和生長課程,不斷提升校本課程品質,凸顯我校辦學特色。
一、構建生命課程,涵育學生一生受用的素養
通觀我國近幾十年的教育,功利主義盛行,甚至連在教育改革中出現的很多教學模式也只是把學生的高考和中考成績作為一個“亮點”。以考試成績為衡量標準的應試教育仍然把持著教育,在這種環境下,社會衡量學校、學校衡量教師、教師衡量學生的標準,就是考試成績。葉瀾教授曾這樣對教育進行定義:“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的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事業。”素養教育是“以養為道的生命修行”,是順應并發展生命根性的教育,強調培育學生終身受用的高素養,為學生的生命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是一種“生命課程”,整個課程構建非常關注學生內在的穩定品質,強調課程應該引領學生注重內在生命涵養,堅持以尊重學生生命為前提,通過師生之間有效的充滿生命活力的互動交流活動,充分喚醒生命意識、開發生命潛能,提升自己的素養,讓每名學生都自由而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努力為每一位學生一生幸福奠基。
生命課程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生命課程觀照下,我校的課程遵從生命的主動性發展規律,堅持在加強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我校基于素養教育理念的校本課程內涵豐富,涵蓋了素養校本課程的價值追求、培養目標、學習領域區劃、課程類型結構、具體科目細分等多項內容(見上圖)。核心內容包括生命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跨文化交際素養以及藝術素養,涉及八大學習領域,如語言與文學、外語與跨文化、數學與思維、人文與社會、科學與生活、技術、藝術以及體育與健康。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不再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關注生命所擁有的本色,拓展學生的生命潛能,培育學生自己的文化底蘊、生命氣質和價值精神,引導生命主動發展和健康成長,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例如我校的研究性校本課程主要設置有《大人文課程》和《大科學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獲得一種有價值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來說,由學校研究開設專題,由學生自主報名,老師具體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通過這樣的課程,使學生的各種素養得以提升,必然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設置生活課程,為學生美好生活準備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受傳統思想和高考的影響,不少教師覺得生活與課程沒有多大關系,完全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分離開來,認為上好一節課,就是教師課前熟悉理論,課堂講解理論,課后學生背理論,保證自己所教的學生在考試中能夠考出好成績就行了。實際上課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更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教學不能與生活割裂開來,而應與生活有機融合,引領學生感受生活。
再從社會現實來看,現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嬌龐溺愛,生活上的包辦代替,甚至無原則地滿足;同時為了讓孩子以后過上“好生活”,家長要求子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輔導,諸如鋼琴考級、外語培訓、心算能力開發等,孩子的業余生活變得比在校學習還要緊張。但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對情感態度的培養,以至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令人擔憂。
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斯賓塞就認為:“教育是美好生活的準備。”因此我校積極構建生活課程,力求實現“人人有特長,個個會生活”,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課程中得以自主發展。
在我校拓展性課程中,學習領域中專門設置有“科學與生活”,具體包括走近生活、發現物理、汽車生活、生活中的化學、生物與生活等科目,還專門設置了“技術”,具體包括攝像與攝影、西餐制作等科目。這樣的課程設置讓學生不只是為單純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也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生活素養,對其以后的生活必然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同時,我校積極開展素養德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構建“系列化、生活化、人本化、制度化”的“多元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德育模式,使得“舉止高雅、氣質高貴、品德高尚、志向高遠”的德性品質內化于學生心靈之中,成為學生為人處事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和人生信念。我校在班主任隊伍中挑選精兵強將,組建習慣養成研究團隊,分工協作,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撰寫班會教案,討論打磨精品班會課課件,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素養教育的九大習慣按照每個習慣課時編成《素養教育之九大習慣讀本》,并將之列為我校素養德育研究課程之一,使之成為貫穿學生初、高中三年的一條育人線索。
三、實施生長課程,引領學生主動自由成長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興趣和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應該是任何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最根本的關注點。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才可以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推動學生全面的發展,同時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也得以提高。
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很多教師片面追求分數,只關注國家課程,課堂教學都以傳授知識為中心,把國家組織編寫和發行的教材當作課堂教學的惟一資源,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格式化”學生的過程,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積極主動探究、討論交流等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其他能力發展和素養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最終只能“生產”缺乏創造力和生長欲求的學生。
美國教育家杜威將學校的教育價值歸結為為學生“創造持續不斷的生長欲望”,因此學校的各種活動都應該能夠為學生不斷生長提供力量來源。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校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生長課程”,提升學生終身發展的素養,強調養性、養正、養智、養德,發現和喚醒學生內在的潛能稟賦,激發學生內在蘊含的主動成長欲和向上發展的本能。
我校在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時,設置了五十多種具體科目,各科目分布在各年級、也可以跨年級。每一個具體科目的確定至少需要經歷以下程序:分析學生發展需求;分析學校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的契合度;分析社會需要;分析可操作性等。其中拓展性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主要通過對國家課程中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統整相關學科,組織各個學科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已經有《一路書香》、《地球探秘》、《英語口語》、《悠悠鄉土情》、《十朝都會話南京》、《生物競賽與實驗拓展輔導》以及《花樣跳繩》等近30本校本教材。社團活動課程主要包括英語戲劇社、管樂團、輕樂團、合唱團以及棒球隊等,其目的是給有興趣的同學有發展興趣的機會,給有特長的學生有展示特長的舞臺。社會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區活動、參觀學習以及修學旅行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與勞動習慣,讓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的校本課程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展示和提升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臺,激發了學生為斷生長的欲求。
教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活動,是一項長遠的活動。我們將繼續關注學生的生命、生活和生長,加強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整合各種力量,不斷提升課程品質,真正打造出具有鮮明的素養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助推學生成長、成才、成功。
(紀立建,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21110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