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28.蘇霍姆林斯基
一、生平介紹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1918年9月28日誕生于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進本村小學上學,1933年從七年制學校畢業后進了克列明楚克師范學院的師資培訓班。1935年,17歲的蘇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勤奮學習。用4年時間,完成了波爾塔瓦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函授班的學業,1939年從函授班畢業。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蘇霍姆林斯基在離家不遠的區中心鎮的一所完全中學當語文教師兼教導主任,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蘇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線。負重傷復員后他重返教育崗位。起初任中學校長,不久調往家鄉任區教育局長,全力以赴投入戰后恢復學校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熱愛教學第一線的火熱生活,因此提出回學校工作的申請。1947年他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從此他一直工作在這一崗位上,直到1970年去世,歷時23年。在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白天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晚上進行科研。這期間,許多師范學院都邀請他去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他以自己的一生實踐了自己的誓言。
他的主要著作有:《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產主義信念的形成》《關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兒子的信》,等等。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概括、提高和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本人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斗”。
二、教育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當好一名校長,就一天也不能脫離學生和教學。因此,他作為一校之長,還兼任一個班級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熱愛學生,期望他們每個人,不管聰明還是愚笨,健康還是體弱,品德優良還是有“精神創傷”,都成為優秀的公民。
蘇霍姆林斯基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自己的實踐,提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系并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1)德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占主導地位。他提出了德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第一,必須從兒童幼年起就培養基本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第二,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感。第三,讓兒童確立堅定的道德信念。第四,培養兒童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這是德育的最重要任務。在德育的實施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德育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必須貫穿于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
(2)智育。他明確提出智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智能,通過智育形成學生的科學世界觀,發展其認識和創造能力,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公民。
(3)體育。蘇霍姆林斯基研究了健康狀況與智力水平的內在聯系,發現85%的學生學習落后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狀況又與精神狀態密切相關。蘇霍姆林斯基確信,體育就是為健康而奮斗,就是為學生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得到和諧發展而奮斗。
(4)勞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沒有勞動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知識、道德和勞動,是他的教育思想體系的三根支柱。他提倡的勞動教育有兩個目的。一是社會目的,即勞動要為社會創造財富,體現出經濟價值;二是思想教育目的,即通過勞動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素養,完善審美情操,培養創造性的勞動態度,使勞動成為人生樂趣的源泉,這是勞動教育的深層次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常說,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這形象地說明了手與腦、勞動與思維的密不可分的聯系。
(5)美育。蘇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稱作“情感教育”。美育通過各種特有的手段和途徑,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它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認識美,在此基礎上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修養,塑造美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文學作品、繪畫等對美育起著巨大作用。他在強調培養審美修養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因為對美的創造要以對美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是對美的感知的升華,而且與人的精神、文化修養密不可分。文化修養高的人,其審美修養也高,他的情感更細膩,感受更深切,對美的創造水平相應也較高。因此,美育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在基層從事平凡工作,創造了不朽的業績。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對理論問題的勤奮、求實的探求精神,使他獲得了重大理論建樹。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