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楊
眾所周知,今天的美術教學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技能訓練。美術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運用美術手段,感染培養受教育者的一種社會工作和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藝術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教師修養,努力完善自己,優化課堂教學,認真總結在美術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美術,把更多的美術知識傳授給學生,為人才的成長打好基礎。
一、傳統講授與現代多媒體相結合教學法
講授法是大多數學校的美術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它主要通過美術教育者的語言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因而它的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但是,這種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有廣博的美術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語言藝術表達能力,否則靠單純的講授并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很容易走神或者呼呼大睡。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各個學校的普及,原來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逐漸和多媒體教育技術聯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被廣大師生所接受。通過電教設備將教學內容生動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多重感官刺激,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教學內容。
二、經常開展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
“學校美術教育是教育者遵照教育總體要求,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知識技能的教學和其他輔助性美術教育活動,感染和培養受教育者,提高其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的一項工作。”美術欣賞課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然而,縱觀整個美術教學,美術作品的風格藝術、表現技巧等所蘊含的東西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教師很難向學生解釋清楚的。這時,我們可以借助現代教學設備來輔助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欣賞課前,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與欣賞課相關的知識,知識越豐富,興趣越濃厚,使得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能夠與作品內容達成心靈的共鳴。因為美術創作最主要的是表現人,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生活,表現人的感情世界,以此與欣賞者心靈溝通。比如,欣賞禹之鼎參照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詩意創作的中國傳統畫《幽篁坐嘯圖》。要向學生介紹唐宋時期人們對肖像畫要求傳神,講究神似,要深入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在性情。
三、臨摹、比較、評論教學法
達芬奇畫蛋練功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如果沒有自己的堅持,達芬奇哪里能有震撼人心的經典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呢?臨摹也是一種學習美術的方法。正如同嬰兒要走路必先學會怎樣挪步一樣,大多數初學者都是從模仿別人的畫開始的。但是在臨摹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首先幫學生選擇一些好的繪畫范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作品作者的用色、線條的明暗以及色調的處理方式,然后綜合名家的表現方法,再背臨。教師將學生臨摹的畫作張貼在一起進行比較,學生互相指出他人作品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最后由教師進行評論,以此不斷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藝術表現能力。例如在素描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臨摹中借鑒別人好的地方,為自己在寫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表現技法提供幫助。
四、生活體驗教學法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美術作品中畫面形象的產生都是從生活當中來的。比如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的許多名作《蝦》《蛙聲十里出清泉》《白菜》《牽牛花》等,俄國畫家列賓著名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等等,這些作品無不體現出作者對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和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研究,再加上精湛的畫技,才使得自己的作品能夠給觀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有的把自己對生活熱愛的情融入自然界的花鳥蟲草中,有的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和斗爭,表現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在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野外去采風,認真觀察大自然,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評論,進行總結交流。通過生活體驗的收獲來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創作出新的美術作品。
美術是一門“美”的藝術科學,它通過畫家之手,將美好的東西展現給大家,感染人們,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美術也是一門充滿魔力的藝術科學,沒有生命的物體在畫家的筆下變得一個個鮮活起來,牽動著人們在畫中進行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共鳴。通過這幾年的美術教學,我深深體會到,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激發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就要不斷嘗試、綜合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把美術的美育功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傳給學生,不斷完善我們學生的人格,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河南省潢川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