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我國影子銀行的類別與特點入手,并重點分析其突出問題,提出了立足現實,穩中求進的監管措施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 監管
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發展迅速,風險不斷累積,對國家金融穩定運行產生越來越系統性的影響。對此,應高度警惕,妥善處置和應對。
一、我國影子銀行基本情況
影子銀行本質上是一種類銀行機構,它們同樣從事信用中介活動并具有類似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和風險特征,但沒有受到監管或監管不力,容易導致監管套利和引發系統性風險。西方市場的影子銀行,一般指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復雜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間機構。我國影子銀行業務多類似于吸收存款并發放貸款,主要表現為銀行理財、銀信合作信托理財、地下錢莊、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民間借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當前我國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業務發展迅速
近年來,商業銀行為規避資本約束和信貸規模管制,不斷將表內信貸資產通過金融創新產品轉移至表外。銀行內部派生的影子銀行業務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資產池類理財產品發展較快。二是票據雙買斷業務發展較快。三是資產證券化重啟,將產生新的影子銀行業務。
(二)銀信合作業務在一個時期較快發展后正進入調整階段
近年來,我國信托業發展迅速,資產規模大幅增長。根據中國信托業的數據,2012年,我國信托業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達7.47億元,同比增長55%,約占我國GDP總量的14%。2010年,銀監會推出《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使銀信合作規模受到限制。截至2012年年底,銀信合作產品余額為2萬億元,占信托資產的27%,較2011年同期35%的占比明顯回落。
(三)民間金融形成的影子銀行業務難以統計,疏于管理
民間金融形成的影子銀行業務主要是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P2P網絡借貸平臺、地下錢莊等機構從事的借貸業務。
1.小額貸款公司。2008年試點以來,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且違規從非股東拆借資金現象嚴重,風險不斷積聚。
2.融資性擔保公司。近年來,我國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迅速,并實現了數量和規模的同步擴張。但行業資信水平較低,商業缺乏可持續性,機構單體風險較大等問題依然存在。
3.典當行。隨著2011年開始的信貸緊縮,典當行作為另類融資方式成長迅速。由于其經營涉及到《公司法》、《物權法》以及相關民商法,而商務部、公安部頒布的《典當管理辦法》屬于部門規章,法律法規建設仍不健全。
4.P2P網絡借貸平臺。P2P網絡借貸是民間借貸的一種新興互聯網渠道,至今已發展到2000多家,市場規模巨大,但相關管理辦法仍未出臺。
5.地下錢莊。目前,我國地下錢莊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經濟發達的額沿海地區。由于其經營較為隱蔽,總體規模難以估計。
二、我國影子銀行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監管缺失、責任不明
目前我國對影子銀行缺乏有效監管。尤其是對大量的民間借貸機構,甚至是監管真空。例如,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這類具有金融功能的民間機構,其主要監管仍歸屬地方金融辦和工商部門,銀監會僅負責協助監管。針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目前更是無人監管。
(二)利率畸高,沖擊正常經濟金融秩序
由于銀行信貸資源稀缺,中小企業融資艱難,往往需要支付遠高于基準貸款利率的成本,從影子銀行體系中獲得資金,推高了其融資成本。此外,獲得銀行信貸的部分企業往往通過委托貸款等形式以較高價格將資金轉移給中小企業,罔顧風險進行“短平快”炒作,加劇金融“脫實向虛”的現象。
(三)信息欠透明,潛在風險大
我國影子銀行總體信息透明度不高,相關數據缺乏官方統計,難以預測。此外,隨著影子銀行規模不斷膨脹,缺乏相關統計數據將可能降低我國貨幣政策和經濟宏觀調控的針對性。
(四)缺乏防火墻,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一是影子銀行業務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業務表外化,增加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二是影子銀行普遍具有高杠桿特征,用少量資本撬動大量資金,進一步放大了系統性風險。三是影子銀行體系并非孤立存在,與傳統金融體系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多種形式的傳導機制,進一步加大了金融系統整體的脆弱性。
(五)違法違規經營,投資者權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存在大量的額監管死角,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大量存在。尤其是民間借貸業務,作為主要中介的地下錢莊本身就是典型的違法集資機構,其涉及資金流動量巨大,完全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社會影響極壞。
三、監管建議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監管能力
一是應加強影子銀行業務登記和信息披露制度,實現影子銀行透明化。根據影子銀行產品的發行主體分類,制定登記、信息披露和監管法規;建立統一、及時、完整的信息收集共享平臺;統一各監管機構、交易所和各行業協會的監控標準核算口徑,并及時發布市場數據。二是應積極完善現有金融法律法規,健全影子銀行規范機制。應根據疏堵結合的監管原則給予影子銀行明確的法律界定,將影子銀行納入法律管轄范圍;此外,應系統化梳理相關法律法規,消除法規之間的重復、交叉、沖突和空白,通過健全法制,協調各種監管力量,形成監管合力。
(二)建立影子銀行監測預警機制,加強事前風險把控
從宏觀層面應成立專門的影子銀行監管機構,充分對業務,金融創新,風險管理手段和水平進行評估。微觀層面上建立影子銀行杠杠化水平動態監測系統,將杠杠化和資產價格納入審慎監測框架,防止影子銀行的過度杠桿化和資產價格的過度膨脹。
(三)建立風險防火墻,防止風險傳導形成骨牌效應
應重點建立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的風險防火墻,不斷提高影子銀行資本充足水平和抵御風險能力,阻斷風險傳導渠道。針對民間融資風險,應加強金融機構資金流向監管,避免風險從民間金融傳導至商業銀行體系。
參考文獻
[1]聶富強《中國金融安全狀態研究:監測與預警》.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2]夏斌《中國金融戰略2020》.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力舟(1986-),男,現就職于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