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清章 高守榮 焦麗
摘要貴州省畢節市喀斯特由于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復雜的人地系統,加上歷史上不合理的人為活動,使全市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經濟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是生態環境遭破壞后形成的喀斯特石漠化。選取喀斯特發育和石漠化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畢節市朝營小流域為例,根據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和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了朝營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發展模式和技術支撐體系,提出了適宜畢節市乃至貴州省和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發展模式與技術集成。
關鍵詞石漠化;綜合治理;發展模式;技術集成;畢節市;朝營小流域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2-07579-06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喀斯特發育最典型的地區,貴州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區,畢節市又是貴州喀斯特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畢節市喀斯特分布面積為19 693.09 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3.34%,是名副其實的“喀斯特博物館”。畢節市喀斯特具有山地明顯,高原、峽谷地貌突出,喀斯特發育典型,分布廣泛,大部分石灰巖地帶成土條件差,成土過程緩慢,加之植被遭受破壞,土壤侵蝕嚴重,巖石裸露率高,因而難利用地比重大,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又因土層薄、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環境容量低,生態環境變異敏感度高,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1]。因而,治理畢節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全市生態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朝營小流域概況
朝營小流域屬六沖河流域,地處畢節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 m,流域切割較深,是相對高差較懸殊的區域,畢節-威寧高速和326國道橫穿小流域內。主要涉及七星關區撒拉溪鎮朝營村、永豐村、鐘山村、沖鋒村、沙樂村、龍鳳村和野角鄉的茅坪村、北山村、天星村9個行政村,48個村民組,土地總面積54.78 km2。小流域鄰近畢節國家森林公園拱攏坪景區,治理好朝營小流域,對維護該景區的生態安全有重要意義,同時在畢節市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1.1自然條件
1.1.1地形地貌。朝營小流域地形比較破碎、地貌類型多樣,主要是高中山地貌類型區,喀斯特石漠化以輕度和中度石漠化為主,有部分強度石漠化分布。耕地多分布于坡面、臺地和山間谷地,常形成環山梯土和溝谷壩地。
1.1.2氣候。小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12 ℃,無霜期245 d,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360 h,年降雨量930 mm,小流域內陰雨天氣較多,日照少,熱量較低。小流域降雨雖豐富,但由于喀斯特發育強烈,地表水大多順著喀斯特裂隙滲漏,造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現象。
1.1.3植被。小流域植被主要是針闊葉混交林,森林覆蓋率31.28%,主要植被以馬尾松、漆樹、杉、白楊、樺木組成,林木面積相對比較大。
1.1.4土壤。主要出露石灰巖、灰巖、砂頁巖,由于石灰巖地區基巖裸露面積大,土壤母質疏松,風化快,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土壤為黃壤,部分地區有山地黃棕壤、石灰土。且旱土耕層淺薄、肥力較低,農業生產易受天災影響。
1.2人口與經濟社會
1.2.1人口。經調查統計,朝營小流域內總人口15 971人,其中農業人口15 911人,占總人口的99.62%,農業人口密度292人/km2。
1.2.2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總數7 933人,其中16~40歲的有5 349人,占總數的67.43%;41~60歲的有2 584人,占總數的32.57%。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66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09%;初中文化程度有2 141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6.99%;小學文化程度有4 162人,占勞動力總數的52.47%;文盲半文盲146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8.45%。農村剩余勞動力共轉移3 750人,其中在本市轉移的有731人,占勞動力轉移的19.50%;在市外轉移的有3 019人,占勞動力轉移的80.50%。
1.2.3收入。小流域內經濟收入主要靠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收入,因此人均純收入較低,僅為1 520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665元/年,經濟發展程度偏低。
1.2.4交通。畢威高速和326國道橫穿小流域內,但該小流域內地形復雜,起伏較大,部分村組尚未通公路,交通條件較差。因此,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較緩慢。
1.3土地利用現狀朝營小流域土地面積5 478.00 hm2,其中農用地5 308.00 hm2,建設用地130.00 hm2,未利用地40.00 hm2。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 893.00 hm2、林地面積2 150.00 hm2、園地面積40.00 hm2、牧草地面積49.00 hm2、其他農用地1 176.00 hm2,分別占小流域農用地總面積的35.66%、40.51%、0.75%、0.92%、22.16%。其中,耕地面積中有灌溉水田2.00 hm2,占耕地面積的0.11%;旱耕地1 891.00 hm2,占耕地面積的99.89%。小流域內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天然草地面積較小,園地零星分布。建設用地主要為農村居民點和交通運輸用地,以及零星獨立工礦用地。未利用地為成片的荒山、荒草坡和部分石漠化較為嚴重的裸巖石礫地(表1、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