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磊
^不管是哪一所學校,哪一個班級,一般都有學困生的存在。所謂“學困生”,一般指的是那些學習成績比較差、平常喜歡調皮搗蛋,上課不遵守紀律,不求上進,品德較差的學生。這一部分學生,在班級占的比例雖小,但若是教育不當,對整個班級會有很大的影響。不僅班級工作難以開展,更會影響到整體的教學質量。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每一名學生,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情感,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在教學中這是每一位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學困生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 沒有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差,所學的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于實際問題中。那么究竟什么因素導致了學習困難生呢?
一、由教師因素導致學困生成因分析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智力因素所致,但大多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28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困生的形成,教師是關鍵因素。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所說: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學失誤積累所致?,F就由教師因素導致學困生成因分析如下:
1.教育方法失當“逼”出學困生親師信道,厭師則厭學。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鼓勵,尤其是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鼓勵??晌覀兂3:鲆晫W生的心里感受,過多的批評,過多的責備,甚至諷刺挖苦或體罰與變相體罰,讓學生的心里蒙上陰影,產生逆反心里,導致厭師厭學的局面。這些面臨學困生邊緣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心里承受能力差,自暴自棄就淪為了學困生。如,有的老師,經常說學生是笨蛋,還經常大發脾氣,時過一個學期,他真的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學困生了。
2.教學節奏過快“落”出學困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趕進度,超進度。因此,講課速度過快,常常是拉著學生跑,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太短,一部分學生由于跟不上節奏就只能當聽眾或觀眾了。常此以往,它們思維閉塞,就淪落為學困生。經過長期的觀察了解,大多兩極分化的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這方面的原因。
3.教師視線偏高“擠”出學困生教師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位學生都聰明,都勤奮,都優秀。常常忽視每一位學生都是有差異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制定同一教學目標,提同樣的要求,布置同樣的作業,視線偏高,那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相對較弱的一部分學生,由于常常達不到目標對學習失去信心,在學習上表現出懶散、不認真,從而淪為學困生。
4.教師缺乏耐心“棄”出學困生現實表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困生人數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難度加大,知識面增廣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放棄所致。一些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往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教師經過長時間教育與輔導,收效甚微,于是心灰意冷,干脆棄之不管。
二、由家庭因素導致學困生成因分析
1.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低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農牧區家庭。在農村牧區,絕大部分家長文化素質較低,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子女的學習漠不關心,只顧忙農活、放羊,甚至有時還要擠占孩子的學習時間,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負責任地交給學校。
2.家庭結構不完整 家庭,本應是幸福的港灣,本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欲望需求和人際關系都隨之產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發生裂變,走向解體,心理學家李?索克說過“對于孩子來說,父母離異帶來的創傷僅次于死亡。”這種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其一生。心理陰影很難抹去。這種家庭的孩子成為學困生也就不足為奇。特別是單親家庭甚至讓孩子成了無人管的孤兒;學困生中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占四分之一;暴力或吵架家庭雖不多,但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深重的。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觀念,對孩子動輒一頓家伙,考差了罰站、不給飯吃等,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有的家庭夫妻不和、婆媳矛盾、鄰里糾紛等,孩子生活在猜疑、指責、糾紛之中,哪還有心思學習;溺愛家庭對子女的千依百順,深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放松教育,使孩子養成自私任性的習慣和蠻橫放肆的性格。這類孩子學習不刻苦、不堅持,聽不進老師和同學的勸告,不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督促,長此以往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學困生;放任家庭對孩子的行為不管不問,對其學習是否努力也不關心,孩子對學習無所謂,成績好壞也隨其自然,考好了得不到肯定,考差了得不到批評,得過且過;壓力家庭對子女的成績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以至于揠苗助長,還美其名曰“沒有壓力哪來動力”,使孩子談學色變,心理壓力大,恐懼。使學生對學習喪失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特殊家庭對子女學習的影響不容小視,這樣的家庭環境如何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學生背著這樣的心理壓力去學習,又怎么能學得好?
3.家長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很多家長都認為只要勤奮了,就會取得好成績,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是學習不努力、不勤奮,而根本不去考慮怎么讓孩子巧學,帶著興趣去學。現在不少家長給孩子列下成長計劃,今天逼孩子參加XX培訓班,明天又替孩子報名學書法……想當然地為孩子安排一切,對小孩缺少最起碼的尊重。孩子對家長的安排不感興趣,即使家長再用心良苦,孩子也是學不好的,反而讓他們產生厭學和逆反心理。
三、由社會因素導致學生成因分析
1 .生活環境的影響我校地處農牧區縣城,學生主要來自農牧區,因此農牧區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目前,農牧區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不高,尤其現在黨的扶持政策使農牧區的大部分人生活條件很好,在閑暇時間他們以騎走馬、玩賭博為主要的娛樂方式,對孩子的教育不關心,久而久之就使學生不注重學習。
2.文化環境的影響我縣是一個典型的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牧區縣,雖然縣有圖書館,鄉鎮有閱覽室,文化站但其發揮的作用不大,除了電視網絡還帶著點兒文化氣息外,在這里看不到一處高雅的文化娛樂場所。人們閑暇時除了放牧就是看電視,也沒有人愿意看書,更別說買書藏書了。對農牧區孩子來說,他們最富有的也就是有一兩本童話故事或卡通故事。父母最舍得給他們買的書就是作文書,或教科書的同步輔導,因為這樣的書都可以代替家長的輔導,免去了家長輔導學生課外學習的煩惱。學生但凡有不會做的作業,就可以抄一抄這些書或書中答案。時間一長,學生也產生了依賴思想,他們沒體驗到讀書有什么樂趣,反倒認為讀書是一種苦差,一種累贅。他們從不認為能從書中汲取到什么精華,更別說聞到書香了。他們倒是覺得電視香。父母愛看電視,而不讓孩子亂動亂煩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看電視。這樣就不用擔心孩子到外面玩水玩火而出危險。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享受,既不用動腦,又不用費力,久而久之,這些沉迷于電視機前的孩子是書沒讀好,眼睛倒近視了。要說他們從電視中汲取到了什么精華,最大的好處就是記住了廣告中好吃好喝的食品、飲料的名字,如生字擴詞,“佳”字就只知“上好佳”、“佳人有約”?!巴蕖弊忠仓挥涀×恕巴薰?,“蒙”字只知有“蒙?!钡鹊龋@些孩子忘記了生活中和書本中還有更豐富的詞匯,他們幾乎成了不用腦的人。事實證明,學困生中有95%以上的孩子,他們的業余生活就是看電視,很少看書,更別說與別人交流讀后感了。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形成有其社會原因,也有源于家庭、學校的客觀原因,還有其自身的主觀原因。一些教師的教育及教學方法欠妥,造成了學困生隊伍的壯大。為了改變此現狀,要想對他們進行轉化,必須究其根源,對癥下藥,同時還要呼吁社會、家長對教育的重視。還要深入的進行學困生的轉化對策的研究。只有多管齊下,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方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