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政治傳統、法律因素、社會文化偏好等是影響一國金融體系形成及變遷的主要因素。在最優金融體系的選擇問題上,要充分考慮上述異質性因素,要充分尊重本國的現實國情,不宜簡單效仿他國的先進模式。
【關鍵詞】金融體系 影響因素 政策涵義
一、引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健全高效的金融體系在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提供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現代市場經濟越發達,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金融發展理論認為,金融的良性發展對于實體經濟的運行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體系的發育程度及變遷方向直接決定著該國金融體系發揮金融功能的效率,進而深刻影響該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剖析影響一國金融體系形成及變遷的因素對于一個國家在經濟持續變遷過程中選擇最優的金融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國家采用何種金融體系與該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歷史文化及社會傳統等因素密切相關。不同的國家在同一歷史時期往往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法律制度、歷史文化及社會傳統,即使是一個國家不同的時期,以上因素也存在差異。從目前來看,對于金融體系的劃分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按照社會融資渠道的不同加以區分為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其中,在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中社會融資以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而在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中社會融資渠道則更加依賴于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金融市場。現有的經驗事實及實證研究表明,銀行主導和市場主導金融體系的形成及變遷路徑深受前文所述因素的影響。
二、影響一國金融體系形成及變遷的因素分析
(一)實體經濟的特征對金融體系的形成及變遷起決定性作用
實體經濟發展的特征(階段與水平)決定著一國金融體系的最初選擇與持續變遷。一般而言,在各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金融市場發展比較緩慢,相關的金融制度及政策也不完善,在金融市場中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由此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也比較普遍。在這一階段,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往往非常依賴于銀行中介的信用貸款。由于商業銀行在貸款過程中會對貸款者的相關信息進行嚴格的甄別,并在事后有一定的監督作用,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引發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因此,銀行中介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能夠有效發揮自身優勢,并在金融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相關的金融制度及法律體系也不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也逐漸健全,在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時,單純依靠銀行中介的貸款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融資需求。金融市場制度的完善使得直接融資的比重逐漸上升,一些具備條件的大型企業開始擺脫對銀行的依賴,通過上市發行股票或發債來籌集資金,而一些不受銀行青睞的處在成長期的中小企及高新技術企業也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支持。國外許多學者認為(Allen,Kunt,Levine),隨著一國經濟發展及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規模會越來越大,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也會更加高效,在高收入國家,金融市場比銀行中介更有活力和效率,而此時的金融體系也更加傾向于市場主導型。林毅夫等人(2009)的研究也支持以上觀點,他認為實體經濟結構特征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是導致金融體系變遷的根本性原因。[1]
(二)法律制度差異對各國金融發展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
金融法律觀認為不同的法律制度安排會影響一國金融發展模式的形成,即不同國家之所以會形成不同的金融體系(或采用不同的金融發展模式)以及沿著不同的路徑推進金融演變,與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之初沿用何種法律體系是相關的。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是國際法律體系的兩大支柱。英美法系比較強調少數股東的權利,認為維護少數股東的權利對于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大陸法系的國家并不像英美法系那樣注重保護和強調少數股東的權利,反而會認為少數股東會降低權益市場的效率。就債務市場而言,大陸法系國家比較強調借款人利益,法律偏向大陸法系的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傾向于形成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大陸法系國家的金融中介(銀行)發達而金融市場發育相對弱小,英美法系國家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對其銀行系統會更完善和強大一些。
LLSV(1998)認為,各國金融體系的形成和變遷與其法律在投資者保護上的差異有著緊密的聯系。Levine和Beck等(2000)用實證研究證實了法律因素能夠較好的解釋不同金融體系發展的跨國差異。Kunt和Levine認為,采用英美法系的國家,由于注重對股東權益和私人產權的保護,更傾向于形成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而在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由于對股東權益和私人產權的保護程度較低,更傾向于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
(三)政治因素、文化傳統深刻影響著一國金融發展模式的形成與變異
實體經濟的特征對金融體系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而一國的政治因素與文化傳統深刻影響著該國金融體系的發展變遷過程。以政治腐敗對金融發展的影響為例,腐敗會削弱一國法律運行的效率,政府的腐敗程度往往成為影響一國金融體系發展的外生變量。較高程度的腐敗與本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滯后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政治的腐敗與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及較差的執行效果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在腐敗程度較高的國家,金融體系一般都發育的不健全;而在腐敗程度低的國家,法律體系完善,執行效果好,注重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因此其金融體系發育更為健全,且更容易形成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從這一點來看,政治腐敗程度越低,越傾向于形成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
我國的一些學者在研究各國金融體系的選擇問題上,對政治文化因素也進行過經驗及實證研究。吳曉求(2005)認為,制度因素是影響一國金融體系形成和變遷的重要變量。他認為“股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種分權的政治結果和文化內涵,因此它才更能為特定政治文化氛圍下的民眾所接受。早期的美國正是出于對集權的恐懼,才否決了全國性的銀行機構。而德國的政治文化體系更強調國家的權力和權力的集中,因此,銀行提供給社會的兩種金融契約—存款和銀行信貸更能為德國的民眾所接受。”[2]馬勇(2012)認為,不僅經濟因素和金融因素影響一國金融體系結構的形成,文化因素、制度特征的影響也是顯著的。那些注重規則和崇尚權威的文化更容易孕育出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而那些強調自由和民主的文化則更傾向于形成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3]
三、相關啟示及政策涵義
(一)相關啟示
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考慮本國最優金融體系的選擇時,一定要與本國的國家特質充分結合起來。由于每個國家往往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傳統、在法律制度上也存在差異,因此對于各個國家而言,本階段的最優金融體系結構也存在差異性。這就啟示那些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在本國金融體系的選擇過程中,不要盲目復制或效仿歐美發達國家那些先進模式,要在借鑒這些國家金融體系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本國的國家特質,選擇適合自身具體發展狀況的金融體系,最大限度的與本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匹配起來。同時,應該注意到,最優的金融體系結構是動態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影響金融體系變遷的經濟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變量發生變化后,都可能會影響一個經濟體最優的金融體系。
(二)政策涵義
政府在選擇本國的金融體系、制定相關金融政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上述的影響金融體系動態變遷的異質性因素。在經濟發展中,不能實施金融抑制政策,這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也不能脫離本國實際,盲目推行金融深化,過度超前的金融深化政策容易引發金融動蕩,甚至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政府應該著力完善金融市場環境,規范相關制度,為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在經濟發展中,應該充分發揮金融中介的融資功能及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上的優勢;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要注重培育本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由于資本市場運作更加依賴完善規范的制度環境,因此,在發展資本市場之前,政府應著重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框架。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孫希芳,姜燁.經濟發展中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初探[J].《經濟研究》,2009年第8期,4-15頁.
[2]吳曉求,汪勇祥,應展宇.市場主導與銀行主導:金融體系變遷的金融契約理論考察[J]《財貿經濟》,2005年第06期,第3-9頁.
[3]馬勇.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一國的金融體系結構[J]《財經研究》,2012年第1期,61-70頁.
作者簡介:馬雷(1989-),男,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本運營與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