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安
【摘要】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能夠對社會、他人與自己承擔責任并且負有職責的使命感,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社會的發展也正是需要教育和培養敢于承擔、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只以傳播和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更多的要注重學生的教育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在現代多元化價值背景下,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教育的問題日益凸顯,研究和探索學校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現代中學校教育中,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表象和原因,提出怎樣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良好品格的途徑。
【關鍵詞】中學生;學校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
![]()
“社會責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備的品質,是德育的核心要求”[1]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2]因此,社會責任感是每一個公民都必須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但是,當前,在家庭或者學校教育中,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都比較淡薄,因此,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體化的實踐活動”[3]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中學時期正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塑造和形成良好人格品質的至關重要的時期。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強弱,會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未來。由于近年來時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時代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傾向明顯,因此加強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培育中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學學校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在如下幾個原因。
1.注重追求和崇尚個人的理想
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其成長經歷不足,性格易變,情緒不穩定,而且經常出現叛逆的現象,愛幻想和很多時候做事不切實際,往往把個人理想與社會實際分開起來,對社會缺乏關注和理解,急功近利,意志不堅強,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理性,不能夠以積極和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他人、集體和社會。缺少應有的主人翁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注重追求自我價值和以個人為主
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對現實情況和自身的條件缺少正確的認識和估計,愛憧憬和幻想未來,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他們基本上考慮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和價值的體現,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有了成績,愛自己獨享,一旦出了差錯就推卸責任,不愿承擔后果。對社會也不負責,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3.社會對學生的認識不足
學生在社會中所被認定的職業身份就是學習知識。社會對于學生的這一角色的期望及其性質使得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囿學校中的單純的知識的學習者,特別是在教師和家庭的視角下,這一角色的定位更使得學生自己刻板強化自己職責就是學習,其他事情則可以一概不問,把作為社會性的人的學生與社會隔離開來,這也是造成中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原因。
二、現代化背景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代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它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素質教育的決定》和《中小學生守則》等相關的政策和文件都對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教育也要把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不僅要教育學生適應社會,還要融入到社會中,并在社會中積極地創造,產生新的有用價值和作用,對社會負有責任感,在向社會索取的同時,也要懂得感恩和回報社會,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來保護這個美麗而和諧的社會。這就是現代化背景下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學校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措施
“社會化”是“使個體適應社會現在文化類型的過程,注重個體文化的獲得與和諧”[5]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適應并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創生新的價值和作用,回報社會,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改變教育觀念,培養具有現代化競爭意識的學生。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也要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并能積極的促進社會的發展,把社會導向長足而有利發展方向。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要有豐富和扎實的專業與學科知識,而且還要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融入到社會,并且能夠促進社會的積極和健康發展。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現代競爭意識,能夠積極和主動地適應社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生存力的人,促進他們的思想和人格的良好發展。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承擔起對社會所負有的責任。
2.加強歷史和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是歷經歷史久遠的選擇而沉淀下來的。我們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為世界推崇。中國歷史上的榮辱興衰能激起我們的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加強學習歷史和傳統的文化,既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過去和把握現在,又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繼承我國的優良傳統。也更能使他們自覺地增加對社會的責任感。
3.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社會實踐。
人是社會最基本的因素,有了人,才會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一個真正的社會的人,必需要參與到社會,融入到真正的社會當中。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并且能夠積極地融入到社會中去,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到社會的多方面性,并且讓知識在真正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社會實踐,不僅會使學生學到課堂和書本不能學到的東西,而且能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到社會當中,去感受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感受到社會的光明與生活的美好,促使學生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激起他們努力學習和奮斗,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增加對社會的責任感,同時也讓他們看到社會也存在著許多陰暗面,使學生能夠產生是非之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重要使命感。對于學生來說,是得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要使一個學生對社會和生活負有責任,同時也是一個人熱愛生活和生命的體現,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還積極地創造和貢獻,產生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振有.為什么要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C],中國教育報 2010,(12)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J].求是 2012,(11)
[3]孫杰遠.論學生社會性發展[J].教育研究 2003,(7).
[4]威廉·A·哈維蘭.當代人類學[M],王銘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5-585.
[5]孫杰遠.論學生社會性發展[J].教育研究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