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芳
計算是數學知識的重要部分,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學習的質量,因此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如何教學才能促使學生對計算有效構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領悟算理,掌握算法
在計算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十分必要的. 現行教材也十分重視對算理的理解,根據學生對抽象知識以具體事物為形象依托進行理解的特點,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動手操作等來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算理.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因此,在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帶著研究的態度自主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整數”內容時,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整數乘法,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且能正確計算分數的加、減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一畫、擺一擺等操作,自己歸納整理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
二、算法的有效選擇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是計算教學的一個亮點. 它要求學生在研究數的基本運算方法的同時,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但葉瀾教授認為:“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 ”由此可見,“算法多樣化”離不開“算法優化”,在計算教學中,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既要重視算法的“多樣化”,也要重視算法的“優化”. 如何統一?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計算方法的體驗上. “算法多樣化”是由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看事物的著眼點、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會產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體驗是理解、優化算法的重要基礎,學生在交流和體驗中逐步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思想,學生才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三、算理與算法的有機融合
算理與算法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理解算理的過程本質上是為了促進算法的抽象. 在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安排學生獨立練習,組織學生反思、交流,總結計算法則. 這樣,算理為算法提供了理論指導,算法使算理具體化,理解算理和建構算法達成了平衡. 算理與算法是計算教學中應重視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算法是對行為的規定,算理是算法的解釋. 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這樣才能為算法建構提供有力的保障,而只有當算理與算法實現有效鏈接,才能實現算法根植于算理基礎上的保障“自然生長”. 但這種鏈接應是一種“軟著陸”,需要有充分的緩沖地帶,需要有充分體悟的時間與空間. 算理與算法在教學中需要自主進行統一,在這個過程中理解算理是必需的,但并不是理解了算理就可以馬上形成有效算法,這是因為算法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主體長時間把理解內化升華自主地生成. 在算理與算法鏈接中需要對理解算理的一次次提升,讓學生在算理與算法之間來回穿行,讓學生在穿行中通過自己的理解、比較來內化,通過自己的思考、應用來完善與升華.
四、計算與問題解決有機結合
計算教學的練習包括鞏固性練習和綜合性練習. 鞏固性練習是基本練習,是例題的模仿練習,主要目的是鞏固所獲得的新知. 這些練習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學生獨立算、同桌對口令、開小火車、搶答、學生自己編題等等不同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便學生能夠迅速地理解并熟練計算的法則,形成一定的技能.
綜合性練習指的是綜合性、靈活性較強并有一定變化發展的題目. 其目的是脫離模仿,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適合自己的方法即為最好的方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一項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反復操練才能正確掌握. 計算就是一種技能,它需要一定時間和數量的訓練才能形成,而現在新教材的問題解決又融入到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知識的學習中,又不能忽視問題解決思路的訓練. 但是有些教師往往將問題解決當成應用題細細分析,由于本末倒置、顧此失彼,結果學生經常出現算式列對而算錯的現象,導致學生計算技能薄弱.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使計算技能形成與解決實際問題和諧相處,以達到“魚”和“熊掌”兼得的成效.
讓學生在算理與算法鏈接處來回穿行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理解,尊重他們的選擇,適時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比較、交流、反思等. 當學生的理解與認識達到一定程度,自己也就知道了如何去進行計算,自主實現了算法的構建,把算理與算法在不斷地穿行中實現自主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