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娣
【摘要】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厚的含義,它的精髓和內涵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很少用到或者是看到文言文,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提高課堂效率,去探索和感受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1-01
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感受文言文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熱情和自信,讓學生陶醉在文言文的世界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只有當學生掌握了有效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和途徑,學生才能夠知道該怎樣去學習文言文,欣賞文言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從語言、表達技巧、觀點態度和探究學習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把握語言運用,掌握語言規律
文言文的語言言簡意賅,這就增加了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的語言就是難懂的“天書”。其實,學生只要掌握了詞的基本含義,解讀文言文就會輕而易舉了。文言文的語言主要是動詞和修飾語。動詞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文章產生一種動感的美,給人以生命感,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修飾語主要包括了形容詞和虛詞等。形容詞的使用可以使文章讀起來栩栩如生、妙趣橫生,讓學生感受到文章呈現出來的美和意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創建一個引人入勝的場景。虛詞往往是貫通文章、活躍情趣的關鍵詞,正因為有了虛詞的出現,文章才會一氣呵成,變得靈活生動,讓學生讀起來流暢通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這三類詞的用法,讓學生不斷地積累和掌握文言文的語言,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
二、總結表達技巧,鑒賞文章之美
文言文的表達存在著很多的技巧,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夠對這些技巧了如指掌,達到運籌帷幄的程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閱讀中會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描述,還是議論、抒情;知道文章的結構形式:是首尾照應、開門見山,還是先總后分、先景后情;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是襯托對比、烘托渲染,還是以小見大、欲揚先抑;同時學生也會欣賞到文章的藝術風格:是雄渾曠達、豪放俊爽,還是沉郁悲憤、沖淡婉約。通過閱讀,學生會一點一點地了解這些表達技巧,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學習,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也會不斷地加強。學生在學習表達技巧的時候要多從表達方式、結構形式、寫作技巧和藝術風格這些方面去分析和考慮,讓學生能夠逐步提高,以小見大,之后學生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問題,更加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文言文。
例如在學習《傷仲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充分地欣賞到作者寓理于事的寫作技巧。作者寫作的時候先揚后抑,先說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后又說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通過作者兩次的不同感受,從對比中學生明顯可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明白了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的表達一開始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欣賞“仲永”,而后又同情“仲永”,在對比中,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題,感受了文章的寫作技巧。
三、深入觀點態度,了解中心內涵
文言文含蓄蘊藉,通過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內涵。學生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字里行間的意思。作者通過對文章中的事物的描寫,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和觀點態度,這才是作者寫作的真正目的。如梅花凌冬傲霜的風骨,菊花臨霜不凋孤高。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感知和逐漸認同作者的觀點態度,達到通過對于文章事物的理解,上升到進入文章內在思想情感的共鳴。學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時候,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具體情況,特別要注意文章后的注釋,在這些信息的幫助下,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石潭記》的時候,學生需要了解這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寫景抒情,通過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來表達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小潭源流”“溪身”“明滅可見”“斗折蛇形”……這些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就想表達小石潭的幽靜,把這些滲透到學生的心靈里去,學生需要理解和感受這種境界,進而走入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和深刻理解才能夠感受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體會作者當時的境況,進一步了解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四、主張探究學習,促進主動參與
文言文的學習,關鍵是學生能夠理解每一個字、詞的用法,之后通過這些字詞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和點撥和啟發固然重要,這保證了學生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探究,來“悟”和“感”。當學生開始主動探究和學習文言文后,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含義會有一種很強的成就感,仿佛穿越時空,與作者促膝長談。學生的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探究,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去學習,感受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例如在學習《陋室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朗讀法的方式讓學生來學習。也就是教師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去閱讀文章的有關語句。這樣的閱讀促進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思考起來,探究起來。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認為哪兩個句子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居于陋室卻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更加關注文章,通過探究來感受和體會文章帶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文言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教師要積極地去點撥和啟發學生,讓學生能夠知道文言文的學習方向和有效方法;學生也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懈,通過不斷地積累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觀點。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文言文這種古老的文化形式一定會被發揚光大,繼續傳承。
參考文獻:
[1]廖春紅.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途徑[J] 中學生閱讀.2009.(9)
[2]葛翠茹.有效文言文教學的探究和實踐[J] 語文閱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