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新課程要求教師從“教”走向學生的“學”,倡導“對話”式教學,強調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課堂答問便成了必然. 老師提問,學生作答,這看似平常的教學環節卻關系到課堂教學能否取得好的成效.
【關鍵詞】 有效性;生成性;漸進性;開放性;自主性
合理、恰當同時又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提問,可以說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 事實上,由于我們教師片面過分重視知識教學,而忽視了思維教學和能力培養,尤其是忽視了那些極其重要的面向真實問題的高級思維技能發展,把獲得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把灌輸知識作為主要方法. 它的欠缺之處表現在:(1)沒有預估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展的“潛在距離”,提出的問題不是太難就是太簡單,忽視了數學思維教學和能力培養;(2)沒有好好研究教材內容,分析知識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感,不能揭示知識發生過程;(3)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表述不當,造成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根本不知道怎樣思考或怎樣回答. 這樣的問題,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時還誤導學生,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提問的有效性,而要做到提問有效,就必須從問題的設置上下工夫. 筆者認為,設計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去做.
一、提出的問題要有“生成性”
案例1 “菱形的性質”這一課的教學,我們都要先復習一下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性質.
師甲問:平行四邊形有何性質?生一一羅列.
矩形有何性質?生一一羅列.
師乙問:請同學們回答下表中圖形的性質?(在幻燈片上出示下表)
同樣是復習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性質,教師甲就為了復習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性質而復習,對一般的學生來說,有的性質會回答不全面,有遺漏,對今天學習的菱形的性質的內容沒有啟示性. 教師乙出示的表格,學生根據表格回答相關性質時不僅能回答全面,而且學會了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方面去考慮,通過表格對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聯系與區別一目了然,掌握了方法. 學生通過對表格的研究,對接下來菱形性質的研究很自覺的會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方面去研究,只要在先前的表格的矩形后再加一列菱形. 為后續正方形性質的學習也生成了一種方法. 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中,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為新知識的研究,掌握了探究方向,生成了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提問不僅要解決當前問題,還要為后續的學習生成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出的問題要有“目的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空泛、隨意地問,老師應該緊扣教學目的來提問,有的放矢,不要過多地浪費時間,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所授內容,掌握所教的知識. 課堂提問的目的,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調動學生思維,或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 教師在備課中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科書中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具體的目的設計提問,并確定要提的主要問題、提問對象、提問順序、應對可能出現問題的策略等,尤其要認真推敲提問的內容與形式,力求使提問的內容具有典型性,提問的形式具有多樣性,使問題指向課堂教學中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什么知識是學生應了解的,什么是應理解、掌握的,做到心中有數,還得讓學生知道這一切要求,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的性. 這時,教師再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思維,才能把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緊扣教學重難點.
三、課堂提問要有“漸進性”
我們老師提出的問題恰當、有坡度,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能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經歷觀察 、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案例2 在講“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讓學生帶好長度分別為3 cm、4 cm、7 cm、10 cm的小木條,預設以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后思考討論:(1)能拼成幾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邊長分別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這三根的長度都有什么關系?(3)三根木條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
教師層層設問、逐步推進,充分突出學生“做數學”的同時,啟發引導了學生主動發現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記憶“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定理.
反之,如果教師將教學任務設計得面面俱到、自然流暢,問題坡度太小,沒有給學生留下跨越障礙的空間,學生無須要多少時間即可一蹴而就,就會使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在不經意間滑過.
案例3 “三角形中位線”合作學習中有一個問題
師問: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一個三角形和梯形,如果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應當怎樣剪?
學生還在動手操作怎么剪時,教師很快預設了三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
師問:(1)像圖1那樣剪,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嗎?
生答:不可以.
師問:(2)像圖2那樣剪,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嗎?
生答:不可以.
師問:(3)怎樣剪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呢?
教師提出的前兩個問題,的確能很好地為第(3)問做好鋪墊,是不錯的引導;但是由于教師問題設計過于詳盡、順暢,沒有給學生留下障礙,學生輕而易舉地回答出第(1)、(2)問,第(3)問學生短暫思考就回答出來,這個問題便顯得沒有挑戰性,探究價值就“一滑而過”,這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沒有益處.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先不給出任何預設的小問題,就讓學生先動腦動手畫,再讓學生動手剪. 在大部分學生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給出預設第(1)問. 這樣整個問題的處理上坡度不會太小,學生能經歷一個相對完整的思考過程,也把握了時機. 在知識的關鍵處、疑難處解決問題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但我們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出的問題要有“開放性”
思維起始于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因此我們提出的問題不能關閉學生的思維空間,缺乏思考的余地,比如像學生已經獲得的特定知識或結論的提問應盡量避免. 當然也不能開放空間過大,導致學生漫無目的亂猜,像迷失的羔羊,比如“你有什么發現”“懂了嗎”這類大而空的問題. 問題的外延介于兩種極端之間才更合適,更有價值,才能迅速激起學生學習、探究的愿望.
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有些問題的答案是可以明確的,并且也是唯一的. 這樣的問題只要一名學生作出正確回答,其他學生就再也沒有發言的機會了. 這對那些特別想發言而又沒有得到發言機會的學生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如此幾次,他們就會對課堂發言失去興趣. 相反,如果老師所提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那么不僅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的發言機會,而且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
案例4 如圖,在菱形ABCD中,∠B = 60°,點E,F分別從點B,A出發,運動到點A,D停止,運動的速度相同. 連接EC,EF,FC.
(1)試證△BEC≌△AFC,并判斷△EFC的形狀;
(2)問E,F運動到BA,AD的延長線上,上述結論成立嗎?
(3)問圖中有相等的角嗎?
該題是菱形性質運用的一個探究題,原題只有一問:判斷△EFC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經過對題目的推敲,直接判斷三角形形狀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因此添加了證全等,減小了坡度. (2)(3)問所提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那么不僅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的發言機會,而且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
五、提出的問題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面向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宏偉目標,這必然引發教育教學的創新行動,這種行動與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緊密相聯. 這是因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創新背景下,問題意識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總是在問題的發現解決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能否解決所面對真實問題的能力則是學習者素質能力的具體體現.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對數學問題大膽質疑. 例如:一名初一的學生問他的老師,為什么把整數和分數稱作“有理數”?老師回答:“這是數學上規定的,沒有為什么.”老師的回答太令人失望了,幾經如此,學生在學習時,不再思考,機械模仿,不求甚解. 事實上,數學上的任何規定都有“為什么”的,不是憑空臆想. 有理數的英文名稱為“rational number”,在翻譯時有差錯,而rational的意思是:能分成兩個整數之比的. 而我們知道整數和分數都能寫成兩個整數的比,所以取名為“rational number”. 作為我們老師實在不知道這個背景,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回答:“這個問題我暫時不清楚,但其中一定有原因的,讓老師去查閱資料后再回答你. 你的提問太好了,你忠實地執行了我們學習方法中的一條準則,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世上不存在沒有為什么的事物.”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高學習的探索性,從而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有效課堂提問是形成有效教學的核心,也就是說,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有效課堂提問對于完善備課內容、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技能、檢驗教學效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效設問,不僅具有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因此,初中數學的課堂要向有效提問要成效,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在教學環節中重視提問的藝術,相信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