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海
【摘要】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有人認為,思維源于問題,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把“問題解決”作為數學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突出了問題解決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 教學;問題;素養;策略
培養并提升小學生 “問題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那么,在教學中,作為教師又該如何來培養、提升學生的“問”的素養,從而實現數學課程的這項目標呢?
一、營造寬松氛圍,喚醒“想問”需求
葉瀾教授指出:“活潑、和諧、民主、平等、歡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空氣、陽光與水.”新的教學觀倡導教師要營造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消除“師道尊嚴”給學生帶來的恐懼感,消除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興趣,給學生創建一個舒適民主、積極向上的環境,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激活他們想問、敢問的意識. 實踐也證明了,學生只有在一個寬松的氣氛中,才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才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去年,我到農村支教,任四、六年級的數學課,其中,四年級只有15名學生. 上數學課時,孩子們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看似挺感興趣的,常會把小手抖抖索索地舉起來,但總要用眼睛環顧一周,再回答;而其他同學在別人發言時,總是把目光齊刷刷地投向發言的同學或把頭低下去,笑個不停,這時,發言的同學聲音就突然越來越弱,有時索性停下不說了,趕緊坐下. 如果老師讓同學們根據問題情境或已知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那更是“難于蜀道之行”.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從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心理壓力入手. 第一,每節課課前幾分鐘,老師給他們講一個有關數學的笑話或小故事,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生不知不覺被帶入新課學習,數學課堂成了微笑課堂. 第二,當有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勇于回答問題時,無論表現如何,我都要求同學先用掌聲作為獎勵. 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們想表現的意識變得越來越強烈. 經過近半個學期的努力,我的數學課堂上終于有了孩子們提問或回答問題的聲音,課堂成了培養他們問題意識的樂園.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成“愛問”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需要教師獨具匠心. 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在新知識下的“聯結點”,以利于學生主動產生發現疑問、提出問題,萌發猜想,愛上問個“為什么”.
比如,我在課堂上經常使用以下的語言:“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誰還能提出問題?”“真的沒有問題了嗎?”……這樣的詢問,時時提醒學生:還要思考、思考、再思考……當學生提出問題時,圍繞問題展開追問:“你認為這個問題屬于哪個方面的?”“它涉及了哪些知識?”“你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怎樣解答?”“你是怎么得出這個答案的?”“為什么這樣做?”……學生置身于“問題”課堂中,逐步學會了如何發問. 在老師“比一比,誰提的問題多,誰的問題更有價值”的激勵中,逐漸養成了“愛問”的習慣,并始終把自己置于“學習的主人”的角色. 三、密切聯系生活,培養“能問”品質
在新課標分段目標中,第一學段提出: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第二學段提出: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運用一些知識加以解決,作為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問題解決的基本目標. 這樣的闡述為師生的教與學指明了方向,強調了問題源泉來自于“日常生活”.
數學是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教學中切忌數學教學與生活現實脫離,形成“純數學”的教學. 應當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能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比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設計了“媽媽陪我逛超市”活動,利用校訊通向各位媽媽提出具體要求. 晚上,“媽媽們”就發回了很多寶寶提出的問題,讓我非常吃驚: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為什么用“元、角、分”做人民幣的單位?還有比100元“更大”的錢嗎?1元中有幾個1角,1角是多少個1分?為什么買7角的冰棒,給她1元找回了3角?……寶寶們的問題,真實告訴我們:生活是孕育數學問題的溫床. 讓學生走進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在真切感受的同時,培養學生“能問”的品質.
四、恰當點撥引導,推動“善問”進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生的問題素養,還體現在會問、善問. 面對現有的信息或情境,能提出合適的問題,特別是與當前所學知識相關、符合現實情形的問題.
近期,筆者參加一次教研觀摩活動,聆聽了數十節優質課例,都是“原生態的家常課”. 聽課中,我有意觀察了學生的表現,發現了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能力相當薄弱. 其中有一節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課,當教者出示了“垃圾分類情況統計圖”,要求學生發現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解決時,大部分都只提出了“兩種垃圾或三種垃圾一共是多少”,其他的問題就少之又少. 這很讓數學教師感到納悶:“為什么學生都不善問?”
教學這節課時,我改變了原有的方式,隱藏了其中一個信息,從培養他們有序思考開始,設計如下問題:1.你能選擇其中兩個數據,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嗎?2.你能根據其中的三個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嗎?3.你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嗎?反饋出的問題有:求兩個數的和或差、求三個數的和、求食物殘渣占生活垃圾的幾分之幾,同時還知道在解決最后一個問題時,理解“1”的真正含義. 這樣的設計,就給學生的問題思路搭建了一個梯子,引導他們逐級往上,使他們的思維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這樣得出的問題是有價值的、符合學習實際的,使學生從能問逐步向“善問”邁進.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 實踐證明,學生的問題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 一個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大合唱”. 課堂教學只有學生具備了問題素養,學生能質疑,敢于發表獨立見解,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理念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