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確認基礎是企業或者政府機關完成會計循環的重要環節,傳統意義上可供選擇的會計基礎有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在過去的會計工作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權責發生制會計模式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本文將對兩種會計確認基礎進行探討比較,著重分析現行的權責發生制的缺陷及發展趨勢,并分析現金流量制這一新的確認基礎。
【關鍵詞】權責發生制 現金流量制 發展趨勢
一、兩種會計確認基礎的比較
在會計實務中,逐漸發展出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會計確認基礎。
權責發生制是指以權力和責任的發生作為標準,決定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凡是在本期內已經收到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一切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而收付實現制與現金收支行為相聯系,以款項的支付為計算的標準確定本期的收益和費用,不用考慮業務是否在本期發生,期末不需要對收益和費用進行調整。
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主要有:
一是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對會計事項是否進行跨期處理。采用權責發生制時,只有當交易活動發生,才能以發生的確切時間確認該筆業務的會計分期。于此不同,收付實現制只關注實際發生的現金往來,將每一分期的收入支出確認為收益或費用。
二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處理的都是已經實現的財務數據。權責發生制更為側重數據的起源,并與歷史成本相結合,因此能夠有效地反映企業的歷史信息。而收付實現制側重計算每期的經營損益的絕對量,在反映經營成果時具有內生性的不足。
三是兩者對于穩健原則的理解不同。收付實現制只將真正流入的資金作為收入,能夠保證會計主體不會因為盈利虛高而過度繳費,但是這一確認基礎容易掩蓋未來的現金流出,同時不能有效地追蹤資金的產生源頭,導致信息使用者的認知偏差。而權責發生制將已經發生但并未實現的收入作為當期的盈利,將過高表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但是,該確認基礎能夠預見未來的現金流出。
二、對現行會計確認基礎——權責發生制的分析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權責發生制會計確認基礎的局限性正在凸顯。
權責發生制是面向過去的會計確認基礎,采用歷史成本原則。因此,其局限性主要有兩個:一是當歷史成本不能反映生產實際時,權責發生制將無法估計經營狀況;二是不能反映未來的現金流和業務。
此外,權責發生制還與諸多原則相矛盾:與配比原則相矛盾,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與現金流動常常發生背離,不利于反映現金流量的信息;與穩健性原則相矛盾,權責發生制有虛增利潤的可能,導致賬面利潤與支付能力不一致,出現利潤超常分配的現象;與相關性原則相矛盾,在一些市場行為中,參與主體的權力義務在正式交易前就確立,但因為沒有活動記錄,就不能進行會計確認。
權責發生制存在著缺陷,但其效果仍舊十分突出,在一個較長的階段內依然會在會計確認中占據主導地位。權責發生制的優勢體現在提供歷史信息上,在這方面,其他會計確認基礎難以發揮明顯的作用,當會計工作仍以處理歷史信息為主和歷史成本未被替代的情況下,其地位在短時期內是無法撼動的。
三、會計確認基礎的發展趨勢——現金流量制
現金流量制從盤存制思想出發,徹底擺脫了交易觀的限制。相比權責發生制而言,現金流量制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是現金流量制不僅可以提供歷史現金流量信息,還可以提供未來現金流量信息;二是企業采用現金流量制監測商業活動,不僅能夠計算經營過程中的資產變化,還能夠獲取所持資產的變動情況,獲得全面的財務狀況;三是以現行市價作為會計計量基礎,考慮物價變動因素,更為科學可靠;四是真實反映了企業的損益,避免了利潤虛高以及提前繳稅的情況發生;五是現金流量制不受會計分期的約束,滿足了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六是擺脫了交易與事項的限制,能計算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
盡管現金流量制的優勢突出,但由于經濟活動中的各方利益,企業的經濟契約需要事后履行、監督,為了在總體上降低企業的契約成本,現金流量制還無法在短期內取代權責發生制,成為會計確認的主要基礎。
但是,現金流量制和權責發生制并不是完全的取代關系,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流量制可以出現融合,所以未來最常用的會計確認基礎應該是現金流量制和權責發生制的共同使用。當無形資產成為重要的資產形式時,更能反映企業真實經濟價值的現金流量制將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張丹青.對現行財務會計確認基礎的思考[J].新財經,2011(12):137-138.
[2]申仁柏.論權責發生制會計確認基礎的發展趨勢[J].經濟師,2008(10):153-154.
作者簡介:謝予(1992-),男,廣西南寧人,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