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真
【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本文就如何正確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合作學習的分組、情景創設、技能培養、合理引導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化學 新課標 合作學習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70-01
合作學習就是利用學習者交往合作的主體性、互動性和互惠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在相對小的范圍內,相互配合,共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習模式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所應用的合用學習大多存在著重形式、走過場因素。表面上看學生們在熱熱鬧鬧地進行合作學習,實際上學生間缺乏實質性的合作,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僅就怎樣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體會。
一、進行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建立合理的學習小組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分組時必須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守紀狀況等方面的合理差異而建立的,小組規模一般以4人為宜,應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絕不允許讓有些組優生較多,而有些組差生居多這樣的模式出現,否則,就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使合作學習成了一部分人的“合坐”。
二、創設和諧氛圍,是合作學習的基礎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權威,所以經常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能看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就提出的問題嘰嘰喳喳、熱熱鬧鬧地討論時,老師要么倒背雙手,鶴立雞群般地踱來踱去,時間一到,便命令到:“大家停止討論,現在開始交流”。這樣的合作學習教師是統治者,討論只是為了盡快找到老師滿意的答案。因此,在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集體中,與學生打成一片,參加一兩個組的討論。要積極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快的合作氛圍。要通過巧妙的誘導、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合作的欲望。教師要教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見,善于發現同伴的優點,教會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用得體的語言、良好的態度進行交流。要委婉地、客觀地評價他人;尊重他人的建議,能夠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形成和諧的伙伴關系和合作氛圍。
三、加強技能培養,是合作學習的保障
要使學生之間的互動真正富有成效,必須依賴于學生合作技能的掌握。如果學生缺乏進行合作的必備技能,那么合作學習就無法有效展開,因此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就勢在必行。
(一)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主動探索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有些學生不會主動思考,更不知從哪里想起,從哪里說起,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耐心輔助,除了教給他們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還要鼓勵學生個人進行一段時間的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努力重組已有的知識經驗,盡力思考,也可能獨立設計出具有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多種方法。
(二)培養善于傾聽的習慣。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不但要傾聽老師的講話,還要傾聽同學的發言,指導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會抓住別人發言的精髓,正確領會別人發言的意思,取得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綜合、改進并得到啟發。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學習上有所收獲,必須做到小組里每一個成員之間要相互幫助,相互取長補短,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培養傾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學會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好品質。
(三)培養學生討論、交流的良好習慣。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討論,最后達成一致,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要在適當處予以指導,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漸學會討論問題。把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別人討論、交流學習。但探究討論要有針對性,要選好時機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學《簡單化合物的命名》一課時,讓學生先聽老師讀出一些氧化物的名稱,然后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引出氧化物的讀法為“幾氧化幾某”。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以一個探究者的姿態去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并獲得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合作學習、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注重合作引導,是合作學習的關鍵
在合作學習中,對學生的“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放手”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學習方式;放任是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沒有老師的參與,完全靠學生自覺的學習,放任的結果是學生盲目性大,獲取的知識量少。所以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教學手段,摸索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新課改之路。
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和參與是分不開的。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必須明確自己不僅要懂得如何教,更應側重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如何提高教學手段、如何讓學生互動、如何評估,教師要由支配者轉為合作者、組織者。通過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問題環境,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學生在知識矛盾的沖擊下產生合作學習的愿望,教師抓住時機給予合作的機會,于是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教師是參與者,體現于教師不應該在講臺上監督學生的學習,也不該站在教室的后面“窺視”學生的學習,而應該深入到學生中去,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給予適當的指導、點撥和啟發,并提一些合理性的建議;教師也可參與到某個小組中去,在與學生平等位置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理解、觀點或策略,與同學們共同切磋、協商,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由于各小組之間的差異性,老師在提出學習目標、探究策略、方法多樣性等方面應區別對待。如對基礎好的小組提出較高要求,普通學習小組應達到基本要求,而差的小組則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基本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走下講臺,融合到學生中去,成為對話者、組織者、引導著、交流者。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輕松地徜徉在學生中間,參加他們的討論,給他們以及時地個別指點,這樣既可以很好地感受和觀察學生的認知力,也符合了學生的求親求近的心理,有利于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的營造,這樣才能獲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總之,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是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的學習形式。它對于我國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教師在新的課程改革環境下,必須重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不同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時刻把握以學生學習為本這根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史紅艷.淺談合作學習理論.《園丁論壇》2009年第1期
[2]周翠.組織有效討論 提高教學效率.《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09年5月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