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競爭的日益激烈,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心理壓力。從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調研結果顯示: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大學生中,有60%多的人表現為情感上的問題與矛盾。由此可見,情感問題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成為比較普遍和突出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積極情緒情感的發展,便成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 情感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當代大學生情感問題的主要表現
現在的大學生多半是90后的獨生子女都是在家長的寵溺和呵護下長大的。進入大學之前,他們的生活被愛包圍著,由于學習壓力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簡單生活。他們缺乏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沒有對情感正確的認識。這些孩子一旦離開父母,進入像小社會一樣的大學,就要解決一切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問題表現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較為復雜和零散的。在此歸納了大學生的情感問題及矛盾,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情感刺激的片面化
人的行為跟所有其他動物的行為一樣,都是受刺激的反應規律制約的。刺激本身及其所引發的反應結果都對行為有影響。有些行為可以帶來快感,引發人的欲求;有些則會導致痛苦體驗,引發人的厭惡。“趨利避害”或者說“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達成社會化的。但如果過度追求快樂,長期處于愉悅的刺激情境之中,就會使快樂的吸引力不斷減弱,因而不得不持續尋求新的、更強烈的刺激;過度避免痛苦則會使人精神脆弱。
(2)自控能力弱
在這個時期中,他們表現得極為敏感,一旦在活動、學習中產生困難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發生波動,進而走向極端化,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悲痛、恐懼、憂傷等消極的不良心理傾向。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會逐漸減弱,但一旦再次發生挫折的事件,便又會陷入到痛苦之中而難以自拔,長此下去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3)自我評價的偏差
當前,從我國高等學校的入學率來看,當代大學生仍然可以稱之為“天之驕子”,他們是在經歷了激烈的高考競爭后有幸進入大學的人,他們在中學階段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羨慕,而一旦進入大學之后,自己以前的優勢已不足為奇;加之學習、活動、人際交往等都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形成極大的落差感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時, 由于大學生們以往的失敗經歷或有某方面的缺陷,使一些人產生了一種消極的心態,
2當代大學生情感問題的調適策略
通過以上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當代大學生在各種環境的影響下,都會呈現出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問題及矛盾,無論對大學生本人還是對社會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而如何正確有效地對大學生的情感問題進行調適,已成為當今社會和學校普遍關注的問題。
2.1引導大學生制定個人的發展計劃
當今社會已經跨入知識經濟的時代, 這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然而, 由于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許多大學生將考上大學為終極目標,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情感便會產生空虛,而要擺脫空虛,就必須引導大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首先,大學生應制定個人學習發展計劃。學習在大學的各種活動中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上看,學生的學習任務還是相當繁重的,而學生可自由安排的課余時間卻增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應首先從客觀上明確自己學習的任務和目標。
2.2用積極的態度來衡量與評價自我
由于大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和環境,使得其自我意識出現明顯的波動性,往往過高地評價自我,從而形成了驕傲、自負和自戀;過低評價自我而產生自卑、嫉妒。因此,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首先對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去批評自我,對于身邊的教師和同學對自己所提出的意見和缺點,要虛心接受,以此來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情感,其次,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只有在正確評價與認識自我的前提下,才會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走出自負或自卑的情感困擾。在用積極的態度衡量和評價自我的同時,大學生們還應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當出現情感問題及矛盾時,學會用理智的頭腦和堅強的意志來控制,而不應憑一時的沖動,作出損害他人和社會的事。
2.3教師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進入新的環境,有了新的人際空間和人際關系。而作為教師或輔導員,一旦發現學生出現人際關系問題時,就應從多方面加以引導,使其形成一定的歸屬感。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人際關系的空間和環境。使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之間構建起情感交流的紐帶, 以此擺脫情感上的孤獨; 其次, 教師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或舉行心理輔導知識講座等形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學生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學生學會構建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網。
愛情、友情和親情之間也沒有特別嚴格的界限,友情有可能轉化為愛情,愛情時間長了也會有親情的成份存在。不管哪種感情,我們都應該用一種真誠的心去對待,更應該好好的去珍惜。親情、友情和愛情演繹著人生的悲歡離合,是生能帶來、死能帶去的財寶。我們必須要拿出最真摯的心去對待,有愛就會有傷痛,減輕和忘記傷痛的最好途徑是。心存感恩——對天地、對神明、對親人、對朋友存一顆感恩的心、存一顆回報的心。
參考文獻
[1] 郭景萍.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上海:三聯書店,2007.